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谏太宗十思疏
一、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教师讲解梳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二、教学设想
1、教时:3课时。
2、重点与难点:诵读、领悟、背诵全文;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三,板书设计:
求木之长 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 浚其泉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思国之安 积其德义
善始者实繁 竭诚以待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克终者盖寡 纵情以傲物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详见学案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四.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并梳理课文
一.理清层次
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二.分析文意
第一段:用了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同时,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第二段:同样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第三课时
第三段:(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如果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十思”的内容:思知足—思知止—思谦虚—思容纳—思节制—思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赏罚公正;)
(2)“十思”的意义: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此处可以结合治身的准则来进行德育渗透:谦受益,满招损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人先正己 等等古代治身良训。
三.艺术手法
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四.教师小结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五.作业
1. 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