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相关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讨,着重讨论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烛之武 临危受命
(义勇) 夜缒而出
智说秦军 秦军乃还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一、 导入
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
二、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三、朗读、简析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
②通假字:“知”通“智”
③ 学生自读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④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⑤资料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四、课文讲析
第一自然段:晋、秦围郑
1.齐读第一段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3.文言句式:①介宾短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是介宾短语后置)②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触了课文内容,知道郑国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郑国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脱离险境呢?又是如何脱险的呢?我们下节课仔细分析。
六、作业
预习课文余下的内容,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一、课文讲析
第二自然段 :烛之武临危受命
1.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2.文言句式:判断句: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第三自然段 :烛之武说退秦师
1. 教师范读。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2. 学生齐读。
3.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
第四自然段 :晋师撤离
1.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3.齐读全文。
二、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订正
烛之武:深明大义,能言善辩,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
郑伯:能引咎自责,善做思想工作。
三、课堂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四、作业
完成《高效课堂》练习,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