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 课时)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学目标(“三维”):
1.分析本诗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习〗
借助注释诵读这首诗。(全诗共36句)
第一课时
〖有关知识——诗歌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整体的,空灵的。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即“境生象外”。
◇类举品鉴——体会下列诗词例句,并分别与右边表述意境的术语连线。
例句 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雄浑壮丽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高远辽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开阔苍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和谐静谧
〖相关介绍〗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一说约660-约720),初唐后期著名的诗人,唐中宗神龙年间已扬名于京都,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扬州(今属江苏)人。曾官兖州兵曹。所赋诗以《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毛先舒称此诗“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诗辩坻》)。沈德潜亦言此诗“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唐诗别裁集》)。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朗读理解〗
提读正音:
滟滟(yàn) 芳甸(diàn) 霰(xiàn) 扁(piān)舟 砧(zhēn)
西斜(xiá) 碣(jié)石
提示:1.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共九段)。
2.试按内容分段。(三部分)
◇朗读品味。
◇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开始——“汀上白沙看不见”):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侧重描绘皓月当空、江天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江天一色无纤尘”— “但见长江送流水”):由月之“照人”,从写景转向思考人生,以及人生与宇宙的关系。
第三部分(“白云一片去悠悠”——结束):由思考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可分两层。
一层(“白云一片去悠悠”——“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二层(“昨夜闲潭梦落花”—— 结束):写游子想家。
〖诵读和鉴赏〗
1—4句(第一段)。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像,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5—8句(第二段)。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飞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
9—12句(第三段)。
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话,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13—16句(第四段)。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
〖品读第一部分〗
思考:诗中传达出作者对宇宙和人生怎样的思考?
诗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并对宇宙和人生进行了真挚的探索。作者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中流露出些许感伤和凄凉,但并不颓废。
〖作业〗
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内容〗
诵读第一部分,并导入下文。
〖诵读和鉴赏〗
17—20句(第五段)。
诗人这番想像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漂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21—24句(第六段)、25—28句(第七段)、29—32句(第八段)。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第六段)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做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第七段)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的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第八段)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已过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33—36句(第九段)。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乘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简评〗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人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斑斓多彩的效果。
◇诵读全诗。
〖作业〗
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品读整首诗〗
略。
附:诗句阐释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
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么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
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
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
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
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品读与探讨〗
1.略。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3.(1)“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
(2)“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福建)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答: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广东)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背诵练习〗
〖布置作业〗
1.背会这首诗。
2.完成《三维设计》本诗练习。
3.预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