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卜算子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领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孤鸿以衬托,来表达自己不能直说的难言之痛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品读鉴赏,诵读体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苏轼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寂寞之情。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发热爱古典文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苏轼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寂寞之情。
2.领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孤鸿以衬托,来表达自己不能直说的难言之痛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孤鸿以衬托,来表达自己不能直说的难言之痛的方法。
一、 情境导入:
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他是一位一生起伏不定的仕人
他曾经做过阶下囚
他还是一位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
他的文章高尚伟大,他的人格亦自足千古
他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他是 (苏东坡)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到湖州任太守还不到三个月,朝廷内变法与守旧的斗争演变成了党派的倾轧和报复。这时苏轼祸事临头,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由一个二千石的知州,突然成为阶下囚,下御史台狱,受到御史们的日夜拷问,历时一百三十天,期间可谓诟辱备至,命如悬丝。十二月结案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本次贬谪是苏轼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其结果是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黄州是荒僻之地。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或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或杜门向壁,坐禅以消除“妄心”,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可见苏轼当时“多难畏人”已经到了何种地步。正如《黄氏蓼园词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所言:按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
三、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1、理解词义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2、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3、“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4、“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5、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的是幽人还是孤鸿?
表面是写孤鸿,实质上是写幽人。
词人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6、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7、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表现情感的具体意象,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