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典型教案 >> 正文
典型教案

《渔父》教案

2014年09月30日 17:23 语文 点击:[]

 

徐州市第二中学备课纸

   

必修五

    

课时

_____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揣摩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教学准备

导学案

板书设计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超然物外。

退居江湖-----豁达淡然       渔父  

隐忍苟活-----坚韧执着       司马迁  

以死殉国-----捍卫尊严       屈原

         

 

一 课前自主学习:

1、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凡23篇。

 

2、《楚辞》

   楚辞  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3、熟读课文,疏通字词,整理特殊文言现象。

 

4熟读课文,思考:

①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②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你怎么看待?

 

二、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三、小组疏通交流、落实特殊文言现象

1段:  

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     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  

吾闻之: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  

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课堂讨论交流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等。   

如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渔父------并非一定是靠捕鱼为生的渔人。中国古代作品中渔父更多的已是 隐士的形象。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水”(酒也是水)与“舟”常与渔父联系在一起,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舟,也是渔父不可缺的,如苏轼《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酒水舟都有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 而不争。”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  

----------他们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痛苦之中;他们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姜太公八十遇文王,也是以渔父形象出现的。甚至连《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和任盈盈,最后也是厌倦尘世,琴唱箫和,共奏“笑傲江湖”,二人过起渔父般生活。)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五、学生朗读展示

1、屈原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昂扬、傲然之语气)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反问语,语调宜高,铿锵有力,坚定、激愤之情)     (教师示范)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2、渔父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自令放为?  

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六、质疑拓展(小组讨论交流)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师总结: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每一种选择里折射出的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捍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是啊,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操守;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投影)学生齐读(起立):  

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2、余光中诗歌: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汩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3汨罗不灭的永恒——纪念屈原

一个生命
渗入了一条长江
深情的牧笛
汨罗
的滩歌
一曲桔颂清辞
在生命的长河里久久荡漾

一个诗魂
沱回水系与笔端
开中华诗歌之先河
歌不完长江流水意
诉不尽涛涛岁月情

一个情怀
心系离骚长悠悠
怎能平你胸中的愤懑
情寄天问每凄凄
怎能知你茫海天愁
又寄向哪里?

一个心愿
抛棕子划龙舟
以歌当哭
华夏儿女的思念
菖蒲茱萸
以求平安
万千百姓的祝愿

落落
诗魂
绵延了千古的足迹
悠悠岁月
见证了诗魂永生
你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贵品质
震撼了楚王朝的大厦
千江万河为你鸣筝弹琴
生命源
汨罗你不灭永恒

 

   

七、检测反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安能以身之察察                     B.渔父莞尔而笑  

安能以皓皓之白                         则噪而相逐  

C.沧浪之水浊兮                       D.子非三闾大夫与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不复与言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式)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适长沙(  到 )      ②未尝不垂涕( 泪 

③及见贾生吊之(吊念 ) ④而自令若是( 却 

2)“同死生,轻去就”的意思是(   C   )  

A.指屈原愿与楚国共存亡,把放逐与为官看得很轻。  

B.指屈原感到死并不可怕,因而把放逐和为官看得很轻。  

C.指贾谊把死与生一样看待,不在乎被放逐和为官。  

D.指司马迁立志报效国家,把个人的荣誉置之度外。  

3)前人对《屈原列传》的评论是:“史公(司马迁)与屈子(屈原)实有同心。”  

 联系司马迁的遭遇指出最能体现两人“同心”的一项是(  A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C.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清。 D.正道直行,竭忠尽皆,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八、小结反思

 

 

作业布置

1、背诵《渔父》全文

2、写作《我看屈原之死》

教学反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