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
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为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转轨,全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笔者在近二年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启发式教学融于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中的"激、启、发、疏",较好地体
现了素质教育目标,达到了内容、形式、和目标的有机统一,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
一、激,激发学生兴奋点.变教师讲为学生探求
多少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
这种做法不可能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探知欲.即使是"双边活动",在授
课中也是流于形式.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新课导入时常常运用创
设情景法,课始就扣住学生心理,让他们在起始阶段就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
厚的兴趣,从而牵动情感,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比如,教学《荷塘月色》
写景抒怀的手法时,打开录音机,在轻缓的乐曲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
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在这抑郁的独白氛围中,教师讲述:
这是朱自清月下独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我且受用这无边
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这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心态呢?
通过学生联想导入新课,直接牵动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把教学的
基点定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二、启,启迪.变注重知识讲解为注重能力培养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激的作用,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进入有目的
学习的心理过程.此时教师不应直接讲授结论,否则将截断学生思维和能力
的发展过程.教师应精辟地讲解朱自清在写《荷塘月色》时所处的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荷塘就在清
华园.在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
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
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然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
但作者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心里像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
有明白.在教师的有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沿着思维的阶梯自觉地发现作者
的写作心态.教师在启发引导过程中,对知识是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的
模糊概况,表面看学生是被动的,但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主动的,培养了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潜在的胆识和勇力.
三、发,发散,发展.变学生为主体地位,变单调乏味为生动活泼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但如何掌握知识内
涵、把握知识构成,要靠学生发挥认知能力,积极主动,努力进行自我探索.
在教学结构上老师要有意制造认知过程障碍或曲解或误导,使学生在迂回曲
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中获得知识.
针对《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同学们分组讨论《荷塘月色》流露出怎
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认真思考之后,最终各组形成几个看法:
1.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
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2.作者寄情于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3.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
4.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据守个人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究竟哪一种看法更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组织学生辩论,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唇枪舌剑、用词准确、推理严谨、逻辑性强,个
个使出看家本领积极参战,最后大家形成共识.在培养锻炼了学生们归纳、
推理能力的同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充分显示了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激起学生的成功欲和成就感.
四、疏,疏导.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汲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