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课改信息 >> 正文
课改信息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中学语文教师

2014年07月20日 13:46 语文 点击:[]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中学语文教师

 

目前,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经从义务教育学段进入高中学段的全程实验时期,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进入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实验教学操作阶段。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于新世纪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其关键在于中学语文教师是否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因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也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推进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速培养适合新课程教学需要的语文教师。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但面对中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不少教师缺少自主整合教材的意识,缺乏敢于扬弃和创造性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勇气。表现在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有的教师或照本宣科式地转述教材编者的话语和标准答案,或抛开教材的新体例,依然按照语音、文字、词句、段落、文意分析等陈旧的教学模式,来讲授新教材中风格各异的课文,或者用传统老套子圈用新教材,或者成了新教材传声筒。应该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不能只是机械地将教材编者对文本的解读照原样转述给学生,而是应将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理解,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启发学生对具体的教材进行个性的多元解读;二是对于教材中预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师不能不加选择地拿来,而是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能力、情感体验、兴趣爱好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学习内容,灵活设计学习过程,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可以大胆地进行合理舍弃,适当开发和利用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也是指导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但是,在实验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理解三维目标,出现重形式轻内涵、机械割裂三维目标的现象:

一是顾了情感态度,失了知识技能。语文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针对过去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一维目标而提出的。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以来,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过去的只抓知识技能的极端,转到现在只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刻意追求情感目标,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说理想、道想象上,忽略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这是对三维理念的片面肢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改变的是以教为主、单向知识、机械训练能力的教学方式,而不是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片面强调培养感情。笔者认为,现代文阅读应该强调对重点词语的识记与应用,对优美句段的积累;文言文教学不能忽略背诵,不能省略对常用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练习;诗歌教学应当重视朗读涵咏技能的训练,对诗词常识及基本鉴赏方法的学习;写作教学不能一味地为让学生写真情,而舍弃文体知识、文章的立意结构,甚至文面规范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是顾了合作过程,失了自主感悟。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于是,不少教师把课堂教学营造师生热烈互动、竞相发言的氛围当成了目标,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声令下,学生一哄而上,课堂上人声鼎沸,只见合作互动,不见自主感悟的现象较为普遍。语文学习的规律证明,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需要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对于具体的文本,学生只有经历了阅读时个体的、自主的深层探究过程,才会有交流探讨时灵性观点的闪现或撞击。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不是指单纯地营造众口抢答式的合作游戏,或是刻意引领学生进行式的浮躁探究,而是以学生的自主作为立足点。是否需要合作,要因内容而定。无论什么课文,都一律合作、互动,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误解。

三是顾了开放,失了引导。新课程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大胆亮出自己对文本的主观感受,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能作任何评价,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选择不用加以引导。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就是要求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主体性,又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评价者、指导者。有位教师执教《论语》,在学生未读课文、未作任何文本分析的情况下,即让学生畅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中学生早恋是个人的自由,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渴望性欲的体验,只要是双方情愿,家长、学校、老师不应进行限制,而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爱情自由生长。对于这样的观点,教师未作任何评价,只以掌声表示鼓励。有位青年教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在分析王熙凤形象时,有学生谈道:我非常赞赏王熙凤嘴甜心狠、善于迎合的性格。口是心非是一种生存能力,现代社会里,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人,才能生存。对于这样的言论,教师竟以非常正确加以赞扬。像这样只顾开放而不加任何限制,对学生因曲解文本,或因阅历和认识的偏差而萌生的消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甚至对有违社会公德、有违社会伦理的不正确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加以正确引导,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开放,又要引导,两者不可偏废。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教育技术与基本功两手都硬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应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文本意境的形象感知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效果。

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片面地以为语文教学现代化就是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就是丢掉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完全依赖现代音像电教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全程引导,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基本功的自主强化练习。这一点在近几年高师毕业的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汉字书写基本功不过关,或整堂课无板书,或信手乱写,不会板书;有的普通话不过关,要求学生朗读、朗诵,教师却不能朗读,不会朗诵;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本人却不会写作,造成写作教学盲目训练、重复训练,使学生无法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应该纠正其片面的语文教学理念。因为对语文学科而言,现代多媒体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而且,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通过具体的听说读写训练,通过教师在具体教学场景中的示范引导完成的。任何完美的预制课件,任何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都不能取代语文教师的自主个性教学,也无法替代语文教师在即时教学场景中的示范、陶冶、引导。没有现代教育思想,没有扎实的母语基础知识,书法、朗读、写作等语文教学基本功都不过关的语文教师,只靠现代技术手段,只用鼠标给学生点击现成的语文课件的语文教学,绝不是语文新课程教学,也无法完成语文新课程精神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目标。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既要恰当而熟练地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更应依据教学情景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示范,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功两手都要硬。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语文教师。那么,作为培养中学语文教师重要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在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此,笔者结合曲阜师范大学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粗浅建议,以求教于大家:

首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了解新课改动向,掌握语文新课程标准,并深刻领会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语文教师在教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潜能和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教学中,注入语文教育新理念,并自觉运用新课程观念指导课程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

其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对教育教学类必修课程语文教学论、语文教材教法,增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新课程观念释义、课程目标解读、新课程教法实验教学案例分析等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内容;重视学生汉字书写、普通话表达、文章诵读、写作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中文教育专业学生书法、诵读、演讲、写作课程的学分比重。

再者,在教学方法上,改变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实施讨论式、启发式等灵活而综合的教学方式。采取大学教师讲授,中学一线特级教师和基础教育专家指导,学生观摩、模拟、说课、评课、实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强学生实施语文新课程的操作能力。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对高师院校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改革新课题。担负着培养现代教育所需要的创新型教师重任的高等师范院校,不仅应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更应该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