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问答(一)
“学讲计划”在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后,一线学校的教师和校领导们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他们迫切希望这些问题和困惑能得到及时地解决。为此,市教育局推进“学讲计划”办公室特意进行了征集,并组织了一些专家、教研员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校长对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希望能对推进“学讲计划”的实施有所裨益。
《“学讲”问答》以后将在《徐州教育科研》杂志上定期刊出,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提问和解答。
所有解答内容均为个人见解,代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问:“学讲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怎样组织小组?
答:(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长 张艳;徐州市教育局推进“学讲计划”办公室 徐明)
合作小组的划分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特点。他们在同一时间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还不能对注意进行有效的分配。随着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逐渐发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基于这一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应该以两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比较合适。
2、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小组基本上以男女混合的四人小组为宜。男女生混合是为了激活合作性思维。四人小组的单位,对于所有成员彼此平等倾听的学习关系是最合适的。若是五人以上,往往会有人成为“客人”,若是三人以下则难以出现见解多样的交流。小组安排中最好考虑学习能力强弱学生的搭配,但是在责任分工时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在“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人人平等。
3、初中及以上学生应考虑到在小组交流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组间展示时,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建议小组人数4最佳。若实在因为班额较大,小组人员可6~8人,大组内部可再分成两个(3~4人)小组。具体分组情况应根据班级实际人数确定。
4、学习小组之间的友好竞争,可以激发小组成员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提升交流的质量。所以在小组划分时,应充分考虑各小组间的均衡,以便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因此,小组划分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就是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组内异质,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组间同质就是尽量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均衡,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5、为了使小组内部交流顺畅,形成合力,小组内部应有明确的分工,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既互相信任又互相督促;次之,应树立分工不分家的思想,互相“补台”,提高工作质量;再次,小组内的分工应该定期轮换,使每人都在不同岗位上能得锻炼,胜任各个方面的工作,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问:课堂教学采用“学讲方式”,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花费的时间较多,这是否会影响教学效益?
答:(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李秋颖;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长 张艳)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一位数学老师带A、B两个平行班级,同样的教学内容,他在A班采用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B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当堂检测B班6.41分,A班6.27分,B班略好于A班。五天后,同样的教学内容再次对两个班级进行检测,B班9.27分,A班7.6分,B班明显好于A班,可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益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因此,“学讲计划”主张通过学生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实现深层次学习的结果。教师不要过分关注每节课学生做了多少个题目,而是要关注学生讨论的质量,思维的质量。即便一节课讲不了几个题目,但是学生在充分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能力会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因为这些问题是自己通过探究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的。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尽管“合作学习”的实施看起来好像有损于“上课”的效率,但是教学效益不会受到损害。相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学带来的表面上“大容量”的效益实际上是以削弱学生的学习经验、放弃学习困难学生、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牺牲学生学习质量作为代价而得来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而非单纯追求传授知识的效率。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兵教兵”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解决一些根本无需放到课堂上来交流的问题。教师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课桌旁驻足观察,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只要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对学生理解不够深入的地方适时点拨,课堂就走向了高效。
三问: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长此以往,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
答:(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李秋颖;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 刘勇)
教师首先要明确: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标准是学生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老师把教学内容讲完。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把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而是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会学、乐学,这样才能实现“以学定教”。
“学讲计划”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基础的学习任务,把握适当的难度、梯度、程序,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总而言之,教学进度要服从于教学质量。离开了学习质量的教学进度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从先行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的经历来看,完不成教学进度的情况仅仅发生在实验的初期,因为那时师生双方对小组学习的方式、规则和操作都不熟悉,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磨合期,等过了这个磨合期,师生双方都能熟练地使用这种方式后,教学进度自然会加快,这是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当然磨合期的长短则取决于教师对小组学习这种方式的研究和把握,以及将学生培养到熟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