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数学教研 >> 课改信息 >> 正文
课改信息

“学讲”问答一(3)

2014年10月21日 06:13 数学 点击:[]

七问:怎样理解“学进去”、“讲出来”的本质内涵?

答:(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郑少华)

  “学讲计划”中的“学进去”跟通常意义上的“学会”不同。通常认为学生记住了、懂得了就是学会了。“学讲计划”中的“学进去”其方式是自主、合作、质疑;其目的是记忆、理解、建构;其特点是以学定教、关注思维、留出时间、培养能力。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层面,更应该是自我建构而成的。记忆、理解仅是从知识获得层面达成了学习的要求。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东西通过自主加工、自我建构,形成牢固的知识系统和网络结构之后,才能为今后的应用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牢固的基础,才是真正的“学进去”了。

  “讲出来”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复现”,而是合作互助的“做、讲、练、教”。仅仅只是“学进去”了,犹如仓库里有序地储存了丰富的原料,经久不用仍然会变质、遗落。只有即时强化、不断更新应用,才能产生价值。学生们在“学进去”之后,即时“讲出来”,是经由“教”别人的途径,把学到的知识自我建构,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系统化组织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梳理思路、组织语言、恰当表达,从而进行很好的思维训练。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解疑释难、解决问题,使学生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真正达成全面发展。

  给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给孩子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给孩子关乎未来生命的教育!这是“学讲计划”的价值追求。

八问:让学生“学进去”可以理解,为什么非要“讲出来”呢?

答:(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郑飞)

所谓“学进去”,是信息的输入,包括信息的感知、信息的筛选和信息的储存。具体来讲,“学进去”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含义,能够将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建立起联系,能够有效地将知识信息存贮到记忆网络中。通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学进去”,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们对于让学生“学进去”比较容易理解。

所谓“讲出来”,是信息的输出,包括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信息的条理化组织和新信息的生成。具体来讲,“讲出来”是指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正确清晰地表述出来,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概括,能够通过“教别人”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听懂学会。既然学生已经“学进去”了,那么,为什么还要让学生“讲出来”呢?“学进去”和“讲出来”两者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从建构主义观点而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所谓“建构”,原本是建筑学的名词术语,本义是建筑起一种构造。换一种说法,“建构”即“搭建一种结构”。用于学生的学习即表示搭建起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能力(智能)结构或一种素质结构等。这个“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内在结构改变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建构”不是“记忆”,不是“复述”,而是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形成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信息。例如让学生讲述刚刚学过的课文内容,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原话讲述,这就是“复述”,仅仅是“讲”,而不是“建构”。如果要发生“建构”,就一定是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出”自己的见解“来”,一定是形成“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信息”。“建构”的更深层次含义是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点在大脑中进行系统化组织并能应用知识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讲出来”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需要拓展思考的是,对“讲出来”的含义理解还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段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用到多种学科可以是“写出来”、“算出来”、“唱出来”、“画出来”、“做出来”、“练出来”等等,无论哪种方式的“出来”,关键在于学生的认知和技能真正发生“建构”,即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信息加工原理和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进去”和“讲出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进去”是信息的输入,是学习有效的先决条件;“讲出来”是信息的输出,是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两者之间存在着反馈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回路,不能割裂开来。有效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必须形成反馈回路。所以,“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

第三,能否“讲出来”,也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虽然学生“学进去”未必能“讲出来”,但是只要学生能够“讲出来”,就表明学生一定“学进去”了。所以,通过“学进去”的要求可以促成学生“讲出来”;通过“讲出来”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学进去”。“讲出来”的方式可以有效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更深层次的价值是,在不断地“讲出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培养起来。

最后,用“讲出来”的方式“教别人”符合“教学相长”的教学原理。《学记》中论述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的“教学相长”并不单单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是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与教两个方面的互动结合。学生学习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在学与教的互动中不断体验感悟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教”别人,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对于提高自身“学”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说“教学相长”。从这一点而言,让学生用“讲出来”的方式“教别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九问:个别“另类”学生不受小组欢迎,老师对他们该怎么办?

答:(沛县曙光小学副校长  盖鸾瑛)

  刚开始分组的时候,总是有个别学生不受小组的欢迎。他们或者是学业成绩暂时落后,或者是调皮捣蛋影响纪律,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表现不好,经常会给小组丢分,拖小组的后腿。怎样才能让这些“另类”的学生尽快融入到小组当中,为小组所接纳,让他们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呢?

  我曾在一个二年级班尝试进行纸条评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做法是:给在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进步大的学生写一张纸条,上面是写给家长的话,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语言充满激励、表扬与期待。家长看后,写上反馈意见,第二天带给老师,老师看后,交给学生保存在小组成长档案袋中。得到了一张纸条就能为小组加上比较高的分数,所以,得到纸条的学生特别自豪,尤其是一些原来不为集体接纳的学生,更是渴望得到。一般一事一纸,当天评价,操作简便,反馈及时迅速,效果立竿见影。摘录几条:

  张明妈妈:今天张明同学带给了老师太大的惊喜,我想与您分享。上午美术课,赵婷婷忘记带水彩笔,张明把自己最喜欢的水彩笔给她用。你看张明多有爱心呀,他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同学分享,我觉得他长大了,你说是吗?

  张明是家里的小霸王,惟我独尊,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争来争去,曾经因为一块橡皮与同学大打出手。这个孩子没少让老师伤脑筋。自从开展纸条评价以来,每当有同学拿到老师写的纸条时,他的羡慕就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他努力改变自己,近段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谢宏妈妈:不知道您是否发现,最近几天谢宏的字进步可大了,不仅干净了,工整了,也美观多了呢。今天的识字课上,同学各自想办法记住字,谢宏的方法最有创意,他给字宝宝编了谜语。你有多么优秀的儿子,真让人羡慕!

  谢宏聪明活泼,好动,课堂上坐不住,一刻不停地在动,不是翻弄东西就是下位骚扰同学。字更不能好好写,乱画一气,他写的字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连他自己也认不出几个。他的思维很活跃,经常有奇思妙想,不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在老师耐心辅导严格要求下,终于写出了一页比较认真的字了,所以及时抓住他的闪光点,表扬鼓励他。

  孙乾妈妈:孙乾今天的表现连老师都佩服呢。课间,别的班的一位小朋友跑得太猛,把孙乾撞倒了,摔得不轻。孙乾很生气,爬起来想打他。可在老师的目光示意下,孙乾努力克制住了自己,把攥紧的拳头放下了。你看他多有克制力呀!

孙乾生活在单亲家庭,心灵受到过伤害,他特别叛逆,脾气犟,一天能打哭好几个。同学都躲着他,都不愿意与他同桌。越是没有人理他,他就越去骚扰同学,不是打这个一拳,就去踢那个一脚,成了个问题学生。不能以冷漠对待冷漠,大家孤立他,他感到受了伤害,越发通过骚扰别人引起大家的关注。我让班长给他同桌,帮助他,并教育全班同学接纳他,关爱他。并许诺他,如果他有一天不故意骚扰同学,不打人,就给他写一张小纸条。他每天都在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而且也能写一些作业了。别人撞了他,他放下了攥紧的拳头,忍住没有打人,对他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多可爱的孩子呀。这是一个难得的好转机会,得到小纸条后,他为他的小组加了10分,小组的同学都为他的进步高兴,送给他热烈的掌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做出了贡献,高兴、自豪的表情就写在脸上,他找到了自尊感。

能得到老师的一张纸条,是这班学生莫大的荣誉。许多孩子喜欢不时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因为纸条上有老师的赏识,有家长的鼓励,更有同学的羡慕与敬佩。小小纸条,作用不小,给了学生阅读的期待,存盘的满足。沟通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链接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