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围坐学讲”风波透视
高二(16)班的“围坐中”海报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摄
约在两个月前,徐州市某中学家长在网上爆出“徐州某校家长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围坐学讲的教学改革”的帖子,反映这些家长频繁找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徐州市教育局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表达反对意见,引发媒体高度关注。事件发生后,本报6月4日评论版第一时间刊发系列评论文章,一方面引导改革者更加理性、更加谨慎、更加接地气和更加坚决地“往前走”;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改革应保有一份宽容”,以有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随着高考、中考以及暑假的来临,在事件渐渐平息下来之际,本报专门派记者前往徐州,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度探访,还原了这起因最初再正常不过的家长在网络论坛上对教育改革的“吐槽”,进而个别家长激进地走上街头“请愿”以及媒体跟踪报道而最终发酵为“教改风波”的事件真相。——编者
■本报记者 齐林泉
6月4日,天阴沉沉的。位于徐州市中心的青年路小学,正在进行“‘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下文简称“学讲计划”)成果展示活动。与此同时,远在乡村的姚庄小学,正作为“学讲计划”推进的优秀学校,迎接来自徐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骨干教师,进入本校的“学讲”课堂进行听课观摩与研讨。然而,一周前因为徐州某中学高中一年级部分家长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围坐学讲”(实为“学讲计划”)的教学改革,而在网络论坛和都市媒体引发争议的该计划,在这一天进一步被教育媒体关注,并质疑其推进过程的合理性。这让青年路小学的校长陈红艳很伤心,而姚庄小学校长刘金珠,则听到了这样的提醒:“你们学校因为这个‘计划’红火起来,看来马上就又要因为它出问题啦。”
“让学校改革如虎添翼”
2013年12月26日,徐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的意见》,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倡导课堂上以“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组反思”等环节组织教学。
“其实我们的‘学讲计划’实质与国家课改精神完全一致。‘围坐’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把‘学讲计划’硬说成‘围坐学讲’实在是误读或曲解。我们学校在这个文件下发之前就作了这样的探索,并且在探索之前,还邀请了专家来论证,也对教师进行了大量理论引导和培训,所以教师们对改革的价值是认同的,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是能够适应的。”事情过去快一个月了,陈红艳心里还倍感委屈,“从媒体报道看就像说我们是一意孤行,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同和协作一样,这是片面的。很多家长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看到自己孩子上课勇于去表达,进行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尤其是看到由此带给孩子的学习自觉和交流自信后,感到很欣慰,对改革很认同。”
刘金珠把自己已经任职了5年的姚庄小学戏称为“遥远村庄里的小学”,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处于城乡接合部,从资源、师资到办学质量一直薄弱。但在他到校任职的第二年,就开始做一些“有点粗糙”的课堂改革。“改革是静悄悄的,从一点一滴的小问题着手,一点点去改变课堂、教师和学生,但从理论到教学没有完整的体系、方案。”
他们刚开始借鉴陶行知教育中的“小先生”制,在学校推行“学友互助”的课改,随后,课堂结构、教学设计等也随之改变。接着,学生改变了,学校也改变了。“学生除了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明显提升之外,他们的成绩也在大幅度上升,这样学校的教师就感到满意。在开始改革的第一年,学校每年招两个班,第二年三个班,去年达到四个班,今年估计六个班都打不住!”刘金珠掩饰不住心中那份骄傲,“徐州市教育局‘学讲计划’实施以后,‘学讲办公室’的人来到我们课堂,都说让人‘眼前一亮’。‘学讲计划’在我们学校的推进是最顺利的,而且,它助推了我们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改革,给了我们更好的理论支撑,也弥补了原来一些不足的地方,让学校改革如虎添翼,师生、家长和整个社区都更加认同我们的改革。”
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到徐州调研考察之后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多年来的普遍问题是教育内涵不断地缩水和窄化。从教育变成教学,从教学变成知识的教学,从知识的教学再进一步窄化成书本知识的教学,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更进一步窄化成书本上可以考核的内容的教学,所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一个需要改变的“常态”。他说:“‘学讲计划’的性质和目标就是一个大面积改进教育教学现状、以建立新的教学常态为目标的行动计划。它是一个中观层面的改革主张,有非常明确的方向,但是又给教师、学校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它从过去一些改革由微观层面规定操作细节、模式,变成了由中观层面给予一线改革者更大自主空间。从‘你只能这么做’变成了‘我还可以这样做’。我认为,这就是‘学讲计划’在改革策略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
万众本是徐州市王杰中学副校长,为加强“学讲计划”的推进,被徐州市教育局充实到推进“学讲计划”办公室任副主任。对于该计划,这位年轻的校长说:“徐州市教育局正式推出‘学讲计划’之前的一年多,一直都在进行广泛的调研,调研中发现,确实有一部分课堂,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所以,‘学讲计划’不是凭空产生、拍脑袋就决定的,是基于现实、基于学情、基于以往的经验、基于先进的教育理论而生成出来的。对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徐州教育实施的‘讲练工程’,就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当然还有国内外一些先进教育理论和本地一些实践的支撑。从一年多的推进情况来看,对学生、教师、学校,甚至对于教育行政、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但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所说,课改就是学生喜欢,教师困难,家长焦虑。在徐州课改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点。”
“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孩子”
“我们支持改革,但学校一定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环节。尽管大家都知道改革是一种趋势,这种教育方式比较好,孩子也很喜欢,但看到改革效果不如看到分数。对家长来说,分数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潘先生是徐州某中学一名学生的家长,他的想法在大多数家长中有一定代表性。
还有该校一名学生的家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所高中的副校长,他的看法与潘先生也基本一致:“‘学讲’没有问题,‘围坐’也有可行性,但各项管理要跟上。我到全国各地一些名校去学习参观过,那些学校不是仅仅简单地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多是注重落实的细节和奖惩评价体系。在教育改革中,作为家长是理解学校的,但不希望孩子学习受影响,毕竟,孩子的时间经不起折腾。”
作为在这所引发风波的学校任教十余年的高一教师,对于此事,徐老师有着自己的见解:一是这些家长在城市中生活压力较大,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就更加迫切;二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有一个很大变化,尤其是高考改革后,更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可这并不是通过一些学生初中时所惯用的填鸭式学习就能解决的,很多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成绩自然下滑;三是家长对学生名次变化的落差不适应,缺少理性分析——初中毕业时可能全校前十名的孩子,到高中后考试成绩可能就是一百名开外——事实上,学校聚集了全市的优秀学生,前三百名就能上很好的大学。
对于家长的指责,徐老师说:“亲其师,信其道。有些家长在‘闹事’过程中把矛头指向教师和学校,可其实我们做的明明和以前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因为这种改革我们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了。”
确实,这所中学约在十年前就开始了课程改革,到2010年形成了有着本校特色的“四段教学法”。徐州市教育局的“学讲计划”,就是综合了包括该校在内的基层学校优秀课改经验提出的。所以,在师生的适应上,不会存在大的问题。这一点也得到了该校副校长张安义的印证。而且,每项具体改革举措,学校也注重家长和学生意见的参与。比如去年年底“学讲计划”开始后,就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有些家长提出了质疑,学校就把这个问题如实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民主讨论,于是产生了很多好的想法,“主要是小组内部轮转和整个班级轮转,除此之外,还有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取的其他方式。这一决策出台的相关调查和具体过程材料,我们都原封不动搬到了学校的校报上”。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该校校长王志勇也反思到,学校对家长的引领作用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因为家长对学校好多事情不太了解,才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比如,别人的孩子学了两项技巧、技能,自己的孩子学了一项;别人的孩子在外面上社会教辅机构的家教,自己的孩子没上;别人的孩子多做了一道题目,自己的孩子少做了一道,等等,他们都认为是吃亏。还有就是,这一代家长曾接受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相比,已经有了巨大差距,而家长没有这样的意识,不知道近些年由于看到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国内外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最后一点,就是一些家长缺少信任感,当学校每做一件事,都去怀疑这样做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实上,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在根本利益上完全一致,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孩子。”
“改革就会变得更好”
6月25日,距网上爆出“徐州某校家长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围坐学讲的教学改革”的帖子刚好一月。在这一个月内,为了更好地推行“学讲计划”,这所学校针对该计划分别在家长和学生中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尽管媒体舆论一边倒,但还是有65.62%的家长选择支持该计划。该校把对家长进行调查的结果公布之后,一些家长说:“干脆我们也不要干涉孩子,选择权就交给他们吧。”于是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做了一次“原汁原味”的民意调查——按班级全部由学生自己汇总和统计,结果得到的支持率是82.77%。与此同时,学校对刚刚公布的高考成绩,也有了一个粗略的统计,本科上线率由去年的94%上升为今年的96%;并且,本市文理科成绩排前十名的考生均出自该校,好于去年。
此时,该校高一的学生还没放假,对于一些家长要求取消“学讲计划”的事,他们多数知之甚少,但对“学讲计划”的存废,却有着明确的支持态度。
葛善乘初中时在一所县区中学学习,因为课改,毕业时他们班里的整体成绩,无论在县里还是市里都算是最好的。所以,他对“学讲计划”有着更深的体验:“‘学讲计划’更利于自身的思考,学习更方便。课堂上或自学课时的合作学习,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活跃。因为几名同学一个组,所以这种思维交流非常有利于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对个人良好习惯和人格养成也很重要,因为小组围坐在一起,彼此有很好的交流,大家是一个集体,尽管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但彼此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能共同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
陈可欣是个细心的女生,她了解到这件事最初是由高一期中考试整体成绩比较低引发的。她认为,家长据此来判断是片面的,因为整体卷子比较难,尽管成绩比较低,但考试后经过分析试卷进一步学习,实际上掌握的知识却更多了。对于“学讲计划”,前一段刚刚去了美国的她,觉得现在的方式跟她在美国看到的很接近,都非常自由和活跃,学生彼此有交流、有激励,互相帮助、相互督促。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小组组员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帮学氛围,班级后进生也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了。所以,家长反对这种方式是没有理由的。即使家长说的一些弊端存在,也是因为自己孩子的问题,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座位怎么坐都不会找别人去说话或受别人影响的。
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高红岩对小组合作的体会作了这样的表达:“在与其他组员的相处、合作中,那些迸溅的思想火花激发了个人的求知欲、拓宽了每个组员的做题思路;那些不可避免的摩擦教会了我们收敛自私、懂得接受质疑与建议,也学会了尊重与包容。从而,使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也正因如此,我们组尊重每个人的学习目标与成果,高扬青春的好胜心与小组荣誉感,互相支撑,绽放对学习的热情。”
父母都从事教育工作的戴雨田认为,家长仅仅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会忽视孩子长远的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家长应该积极去适应当前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她说:“学校就是这样,改革就会变得更好。”
由于这所学校离城区较远而即将搬迁,夕阳下,校内景致在昏黄的日光中,显得有些陈旧。一些教室内已经没有了学生,里面桌椅有传统的“排排坐”,也有其他各种便于围坐的排列。
我们走进高二(16)班的教室,有两名女生正坐在金色日光中安静地自习。当同行对她们举起相机,她们先是不约而同双手挡住了脸,接着蹲下去躲在了书桌的后面。阳光掠过她们的头顶,打在了墙上贴着的一张自制海报上,上面写着:“围坐中,请保持安静!”
抬头,在教室门侧的名人语录镜框中,是哥白尼的名言:“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坚信不疑、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
杨九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五六月间,徐州某校“围坐学讲”引起热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面。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存在于人的关系中,它的事实、观点,具有复杂的情境性。如果不能深入其中进入对话的现场,简单地带入到个人的想象中,或贸然将情境“提前”为推论的“前提”,往往会不明就里、不得要领。
所谓“围坐学讲”其实是对“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误读。“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变革本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实现方式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徐州教育人正在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变革课堂,是来自学校和班级的选择性的教学组织空间形式,教育局并没有以“模式”推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讲”课堂教学方式的倡导,并非单纯的“自上而下”,而是对徐州市许许多多中小学业已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改革经验的提炼;徐州市区域推进的“学讲方式”,旨在促进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与全国许多地方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共通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坚信不疑,需要尽可能凝聚共识;坚定不移,需要尽可能减少阻力。在这方面,徐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都下了很深的功夫。“围坐学讲”引发热议后,引发热议的学校通过学生民主机制和家长委员会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改革的共识面,更加坚定了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毋庸讳言,总体看,家长是施予学校应试教育的重要压力源。《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应该说正中其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好的家委会工作,对内可以扩大学校治理边界、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外可以发挥社会改造功能,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真正将学校建成社会中心。如果家长能真心拥护、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就会大路朝天。但必须正视,其任重而道远。徐州一位校领导说,今年学校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否则,来自家长的压力会更大。有位家长曾对徐州市一所高中校长秦晓华说:“你们搞生命教育很好,我的孩子比入学时进步了很多。但我认为还是要像安徽、河北的某某著名中学一样,从早到晚排满课,这样我孩子成绩会更高。”这位家长,是本地高校的教师。
应试教育施加的普遍压力,恰恰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必要性和正当性。对于改革遭遇的困局,美国教育改革学家古德莱德的这段话能给我们足够的启示和警醒:“改革很多时候被视为失败,其实不然,因为它们从来就未得到实施。”反对乃至嘲讽改革,恰恰可能是对应试教育的迁就和屈服。必须意识到,“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教育改革是变革型而不是任务型。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旅程”中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面对着应试教育的困局,学校一方面要积极谋求减少阻力、扩大共识,一方面要咬定青山,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田里
改革是要从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中走出来,完成自我的蜕变。这个过程往往是艰苦甚至痛苦的。因而置身其中的人们,总会产生某种焦虑。徐州市在推进“‘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转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讲计划”)的时候,也并不例外地引起了部分人群的焦虑。
一些家长担心改革的方向不对,效果不好,影响孩子的升学;一些学生担心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负担加重,竞争加剧,成绩下滑;一些教师担心行政“折腾”,劳民伤财,或者自己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被边缘化……这些焦虑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毋庸讳言,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学讲计划”正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提出来的,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进去讲出来”,是对课堂教学改革价值追求的通俗化、本土化的表达。“学进去”,是指在教师的有效引导支持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机,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探究等学习方式,真正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形成能力和智慧。“讲出来”,并非通常意义的“讲话”,而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充分内化、加工和组织之后,通过同伴互教互助、课堂展示、作业、检测等方式,表达和外显出来,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加工,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学讲计划”同全国许多课改流派一样,正是从教学方式的转变入手,撬动课堂教学生态的好转,带动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转变;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组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互助合作学习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质疑、展示、交流,深化学习的层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可以说,“学讲计划”是对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综合运用,是经过大量的调研、实验、论证后实施的。这样的课改行动,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出发,落脚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来,不仅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同时也获得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从一年多来众多学校所呈现出的教学新生态、一些师生获得的新发展来看,问题都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解决的。而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国内诸多教育专家对徐州课改的认同与欣赏,再次印证着这个“计划”的积极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