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朱清时? 为什么选了朱清时?这个问题自朱清时从时任深圳代市长王荣的手上接过聘书那刻起,就没有停止过争论。
有人说因为他曾经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有人说深圳需要“中国最牛校长”来拉动教育改革这辆马车,还有人说只有体制外的人才能办好南科大,朱清时恰好退休了。
其实,朱清时最为人所看重的,应该是他一直对中国教育抱有梦想和激情,且无所畏惧,愿意为之奋斗不息。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创“少年班”,此后众多高校一哄而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少年班拔苗助长的争议,在朱清时任中国科大校长期间,对少年班的批评尤甚。“佼佼者易折,出类拔萃的人,总是招风的。”即使在批评最甚的时候,朱清时也没有怀疑过少年班存在的意义。如今,南科大的“教改实验班”依稀可以看到“少年班”的影子。
对于安徽人来说,中国科大不扩招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大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但这又是经过长期的坚持得来的。坚持的回报是,中国科大研发的科技成果,年年都能跻身“十大科技进展”。 教育部评估组人员到中国科大评估,没有鲜花,甚至教室里也没有专门设置的座位,完全的“原生态迎评”,朱清时认为,“如果我们为了评估当着学生的面说谎,甚至让学生帮着说谎,就是把最基本的认知丢掉了。”
朱清时曾尖锐批评当前的高三应试教育磨灭学生的潜能和智慧,直言大学“行政化”扼杀了高校的灵魂,倡导教授治校。他说并非别人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是知道了不愿意或者不能说。
朱清时一直在说,一直在做。与其说南科大选择了朱清时,不如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选择了朱清时。
关键词:中国科大之情
中国科大十年不扩招,在扩招成风的时代,显得像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异类”。曾任中国科大校长的朱清时曾经在多个场合说过,“顶住的压力非常大”。
正在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国际一流、精英教育、研究型教学。从现在的规划来看,它的招生规模更小,每年只有500人。“不扩招”也将成为南科大未来办学的一个标签。
新安晚报:为什么您担任中国科大校长的时候,一直坚持不扩招?
朱清时:中国高等教育要大发展,是得扩张。但各个学校的分工不一样,中国科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国家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学校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学生的人数。宿舍、图书馆、食堂,这些硬实力可以花钱买到,但扩招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软实力,也就是老师的水平、经验、精力,这是单靠花钱换不来的。
新安晚报:“不扩招”也会成为南科大的一个标签吗?
朱清时:这是一定的。南科大的办学走上正轨后,计划每年招生500人,前期全校学生2000人左右。
南科大的目标是打造成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校,不可能一下集中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因此只有小规模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南科大每年招生2000人,这是误解了,我们不扩招,也希望通过你们澄清一下,让大家知道南科大的招生情况。
新安晚报:外界曾有一种声音说您这次筹建新校从中国科大带走了很多的师资?
朱清时(笑):我办南科大一直有一个底线,那就是我永远是中国科大的老校长,坚决不能为了南科大的发展而去挖中国科大的人才。在中国科大当了那么多年的校长,我深知中国科大留住人才不容易。
这一次也有人要求跟着我一起过来,都是很骨干的教授,但我没要他们来。对中国科大我有很深的感情,如果他们来了对中国科大是一种损失,那我就对不起我自己的学校了。目前南科大对外公布的几位教授,包括陈应天、张景中,他们早年在中国科大待过,但是早就已经离开了中国科大,只是现在聚集在这里了。
新安晚报:名校招生时对当地生源倾斜照顾已经常态化,深圳市民也对南科大寄予很大期望,未来南科大会不会也这样做?
朱清时:深圳办南科大,最希望是能看到这所学校在国际上都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不是为了让深圳的学生多一所本土的学校上学。因此招多少学生,是否有照顾都是其次的事情了。招太多本地生源也不利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我在中国科大坚持不扩招,安徽省政府和人民也很理解,因为他们明白一所大学在世界上的名声和地位更重要,中国科大是安徽的一张名片。南科大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校的任务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学生的人数。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南科大每年招生2000人,这是误解了,我们不扩招。
我永远是中国科大的老校长,坚决不能为了南科大的发展而去挖中国科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