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⒈地位和作用:本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聚落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上节课所学的最早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又为下一节课学习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
⒉教学重点:三大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⒊教学难点: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本节重点与难点突破的关键是应用多媒体课件、实况图等,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下学期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又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对自然地理知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大部分同学对城市的感性认识较强,但缺乏理性认识。因为本节知识在生产、生活上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有较大的好奇心、较强的求知欲、较高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⑴认识目标: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和地理思维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的能力。
⑶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展观念及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四、教法和学法:
⒈教学方法和手段
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一是遵循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由于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性认识比较薄弱,授课时借助图片加以展示,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二是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三个教学观,本节课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作用,故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发展问题教学法,即是探究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的结合,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1)探究教学法:通过精选的案例,进行探究式教学。
结合案例提出探索问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这样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并倡导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一种“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参与性、开放性创新教学的模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知识没有太高的难度,本着“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并应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像体现知识的承上启下,增加广度和深度,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并通过科学有序的展示,培养学生读析地理图像、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⒉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人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运用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也就是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1)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分析
承转过渡 |
(1)我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一个?展示上海的景观图。
(2)为什么上海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从自然方面进行分析展开讨论
展示上海市区位图 |
提出设疑并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
|
我国和世界的其它国家一些特大城市,它们在城市形成的自然原因发面是否与上海相似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
转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
|
地形与城市区位 |
读图分析
提出探究问题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
1、展示“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
2、动态展示每一级阶梯的界限、范围和所占大城市的总数百分比。
问:为什么我国特大城市呈现以上的分布特征?与地形有何关系? |
图片展示增加感性认识。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 |
|
讨论:城市为什么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发挥的能力。 |
|
平原是城市发展的最理想环境。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
承转设疑过渡 |
展示“世界各大城市分布图”,问亚马孙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并没有大城市的密集分布,这是为什么? |
转入下一个知识点——气候与城市区位的学习。 |
|
气候与城市区位 |
读图分析
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学习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大城市分布图”,特别突出几条重要纬线(0°、30°、60°、)。
问:世界大多数城市集中在哪个纬度区域?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动态叠加400mm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
讨论:中国特大城市的区位与降水有什么关系? |
运用图片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从图片上了解气候与城市区位的关系,降水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
学生归纳:城市大多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 |
|
承转设疑过渡 |
展示“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问: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多分布在什么地方?
|
转入下一个探究问题的学习。 |
|
河流与城市区位
河流与城市区位 |
分组讨论
|
1、河流对城市来说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城市要临河分布?
3、为什么城市要建在河流弯曲度比较大处、河心岛等处? |
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协作意识。 |
|
读图分析
提出探究问题
活动设计
列表对比 |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南方内河航线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问:1、为什么河流水运决定着城市的区位?
2、我国南方还是北方沿河设城明显? |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
|
让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应城市并思考分析:
1、哪个城市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为什么这里会形成大的城市?
2、哪些城市的区位与重庆相同?为什么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容易形成大城市?
3、上海市的区位与河流的关系怎样?具有什么优势呢?
为什么上海市位于河口处容易形成大城市呢?
与上海市区位相似的位于河口处的城市还有哪些? |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
|
多媒体展示类表对比:河流水运的三个点位 |
运用比较法,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
|
归纳总结 |
学生归纳:上海市为什么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从自然因素分析其具有的优势。 |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
|
练习巩固 |
展示“欧洲西部大城市分布图”
1、从自然因素综合分析为什么英国的首都设在伦敦?
2、综合分析三大自然因素对法国巴黎城市区位的影响?
展示“美国大城市分布图”
3、综合分析三大自然因素对纽约城市区位的影响? |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
|
课堂小结 |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形成一般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如上海、伦敦、巴黎、纽约,当然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反的,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不一定发展成为大城市。 |
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
|
布置作业 |
1、P50 的“活动题”
2、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已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福州成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而泉州只是个市级城市呢? |
结合乡土地理 |
|
|
|
|
|
|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