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3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历史试题
2012.09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
2.《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A B C D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4.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5.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6.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7.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8.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9.梅光迪说:“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A.出现 在抗日战争的 防御阶段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C.取得了抗战以来 的最大胜利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11.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 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2.中美建交公报公布当天,美国政府声明:“今后,美国人民和台湾人民将在没有官方代表机构,也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保持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本政府将寻求调整我们的法律和规章,以便在正常化以后的新情况下得以保持商务、文化和其他非政府的关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美国与台湾交往属民间交流
②美国政府仍将插手台湾问题
③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13.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在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进步。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A.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一号” C.“天宫一号” D.“神舟五号”
14.《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 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该条款体现了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B. 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15.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A.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利
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16.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7.法新社斯德哥尔摩1918年12月10日电:“由于他对能的性质所做的革命性发现,今天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这里的“革命性发现”指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经典力学体系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18.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但在1973年,魔力消逝了。”“魔力”是指
A.自由放任 B.国家干预 C.科技进步 D.知识经济
19.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20.下列作品中,提倡“艺术语言自身的独 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22小题各13分,第23小题14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3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1分)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22.(13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2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4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1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1分)
23.(14分)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
史的必然。在这历史演进过程中,就国际体系构造而言,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而且并不总是排斥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达成妥协和进行协调,甚至形成对世界命运头等重要的战时同盟。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来源:Z§xx§k.Com]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 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3分)
(2)从经济运行模式的角度看,冷战的实质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
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 (1分)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3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1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2分)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美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1分)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1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2分)
南京市2013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D |
B |
C |
C |
C |
C |
D |
D |
A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A |
A |
B[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
A |
A |
C |
D |
B |
C |
D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22小题各13分,第 23小题14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3分)
(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分)
(2)作者:董仲舒。(1分)
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2分)
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2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3分)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1分)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22.(13分)
(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2分)
途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分)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1分)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2分)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 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4分)
(4)史观:全球史观。(1分)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1分)
23.(14分)
(1)原因:美、苏势力的增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3分)
(2)实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对立。(2分)
(3)评分标准:
第一档:(6—9分)有两个方面的明确观点,(4分)并分别用两个以上史实来说明,(4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分)
第二档:(3—5分)有一个方面的明确观点,(2分)并有两个以上的史实说明。(2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分)
备注:以上两档史实和观点无逻辑关系的,扣除该史实的 分数。
第三档:(0—2分)无明确的观点,罗列一个史实给1分,最多2分。
参考答案:
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来源:学科网ZXXK]
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 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
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
济制度的改革。
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答到此点可以加1分,但总分不得超过9分)
其它观点言之有理,证之有据,可酌情得分。
24.(10分)
(1)方式:托古改制。(1分)
作用: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有利于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2分)
(2)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撤并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等。(3分)
结果:遭到大多教官员的抵制。(1分)
说明: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造成树敌过多,阻力过大。(1分)
(3)认识:善于利用传统因素,化阻力为动力;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注意改革方法、策略;措施要切实可行。(任答两点,共2分)
25.(10分)
(1)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3分)
(2)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1分)
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任一点1分)
(3)品质:知错就改。(1分)
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任两点2分)
(4)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