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秣马,做一个给力“课改”的小兵卒
——关于课堂内“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漳浦龙成中学 陈双年
【题记】 我们敢于面对能力差异,但是我们拒绝人格的差异,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不会被放弃。
一 拨云依旧见雾 兵卒义无反顾
时光荏苒,新课改实施的年轮已经刻到第四圈了。新课改的理论可谓五花八门,新课改的内容可谓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不管怎么说当课改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的时候,谁也无法将其停下。我们的改革家们无法左右,我们一线教师更是无法左右。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道历史洪流,我们无法冷眼旁观,因为我们早已身在其中。对于我们这些站在最前线的一线教师就如同一个个兵卒来,对于我们来说,新课改真是一盘大大的棋。当我们看不见敌军的帅旗,也看不清自己的军旗的时候,内心的纠结,可想而知。
按照新课改的设计的美丽蓝图,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学校教学模式:“课改之后,高二第一个学段学完(也就是会考结束后),新生每10到12人配备一个导师 ,将逐渐接触选修课学习,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发展方向、选修课程。这是他们和之前学生最本质的区别”(引自百度)。
当然请注意,上述前景的开头有三个字,那就是“课改之后”,就我们知道的现在的状况来看。我们距离这个目标就如当年主力红军长征一样,才刚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而已。
很显然,我们当下还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这是真的。因为短期来看,高考的评价方式并未发生多大变化。而长期来看,社会还没有做好迎接全面素质教育的准备。至少以现在的师资配备和教学资源的配备不足以实行班级授课制之外的其他常态教学模式。
然而从新课改的规模和影响来看,这一轮高中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改变是对的顺应民意的。我们无法也不该停止脚步,虽然课程改革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但是我们坚定自己信念。再者,在经过我们的党在历史上一系列“左”的教训之后,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战战兢兢的摸石头过河了。我曾私底下和几位同仁聊过新课改的一些看法,显然我们也都是在慢慢得尝试做一些改变。不为其他,只为我们的某些信念。
二 兵卒即以过河 杀出一条血路
新课改从来就不是某个改革家成就教育伟业的赌资筹码,也不是某个上位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现实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卷”的考察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我曾清楚的记得2003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下午,大家一起把满是字迹书本笔记试卷撕碎抛洒空中,何等疯狂,何等凄凉。如今我已然是一名教师,看到学生那些清脆朴实的脸上拂过的那一丝丝倦意,不经感慨。我想历史老师最大的悲哀不是一直在讲同一段历史,他的最大悲哀是看到不幸的历史在他眼前一幕幕重演。
总该为新课改做些什么。课改无论这样改,教室还是要有的,黑板还是那个黑板 ,讲台还是那个讲台。而这些不变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课堂”。任凭窗外旌旗万千,这边依旧河山。
我想如何在课堂的45五分钟让每个学生吃到自己满意的自助餐,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实践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在这里的可行性分析只是做一个试探性质的课题研究,也只能代表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当然我的所想所言都是建立在对当下新课改的思索以及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
漳浦龙成中学自成立教研室以来就非常重视校本教研的研究与开发,我校高中文综组在张丽芬老师的带领下非常重视新课改的课题研究,而我所承担的就是如何组织好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分组教学模式”。
以前我们的文综组就如何展开分组教学进行过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究,在此基础之上,我今年的突破点就是如何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展开“分层教学”。
三 将帅马上一杆旗 小卒手中一口刀
如何在新课改下使用好分层教学只把利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本人研究关于分层教学的来龙去脉。
分层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国内据我所知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与限制以及特殊的历史因素的影响,我们中国的“分层教学”很早就开始了。恕我直言,在中国,各地区的一中校天然的拥有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拥有最好的师资力量,拥有最好的生源以及最好的政策优惠。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教育状况,难道不就是“分层教学”的绝好例证吗?当然,其中的诟病不比我多说,教育资源如何公平分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不争的事实。显然校际之间分层教学势必形成社会问题,就本人个人之间,当弃之。
再者,我们近几年来各校所探索出的年段内的分层教学,或者说是班级分层教学效果如何?就我所知,素质班(又称快班)成绩卓著,而基础班(又称慢班)则一片狼藉,更有甚者慢班中的学生破罐子破摔,故意违反校纪校规,以泄私愤,或自甘堕落,随波逐流。
本人认为这种做法也极为不妥,试着想一想,一条生产线生产线倘若出现10%的次品率的生产状况,就已经算是生产事故了。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种快慢班的机制下,倘若优秀的班级才算是素质教育的话,所生产出的“次品”又有多少?给社会多造出一个“次品”便是学校教育的一重罪孽,少造一个便是一份功业。
有人一定会说,我这叫狭隘平均主义。好吧,我承认人与人是有区别的,教育分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一中校还是一中校,优质班级依旧是优质班级。在此我无异于指责这样的教育现实,我只是想说这样的教育是一种让公民感到不快乐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而不是人的社会异化。尊重人的差异不意味着就把人分作三六九等,好次优劣。怎样才能更好的对待差异性,而让分层教学不至于伤害越来越多的纯正心灵呢?
既然“显性的”分层教学容易伤人,我们何不去探索“隐性的”分层教学呢?
在此,我们隆重介绍“班级内的分层教学”模式,所谓的班级内分层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班级范围内,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他们各自水平相近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区别对待并制定不同层面的任务。让每个个体在其各自的群体内自由发挥,进而体验学习目标达成的欢乐与喜悦。
正如我题记中所说,“我们敢于面对能力差异,但是我们拒绝人格的差异,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不会被放弃”。新课改的最高精神我想不单单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同时也是为了将“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班级内的分层教学便是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也考虑到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我想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去试一试。
四 不闻击鼓号角 看我兵卒亮剑
单就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在我个人看来,班级内部的分层教学操作规程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 做好摸底排查,建立学生的基本学习档案(以50人班级人数为样本)
经过高一的一个学年,再加上高二的半个学年,通过接触对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的了解其实就可以十有八九了。高二下半期伊始,我们就可以做这个工作了。当然我们要的不是感性认识,我们需要以某些标准将学生适当的划分。
例如,基础不够扎实,解题能力不是很好,情景再现意识较弱,不善于总结知识点的我们不妨设立为A组(知识组):对于A组的学生我们可以交给他们分析历史教材文字材料的解读这个基本任务,做到对知识教材的梳理。他们的人数控制在6人到12人,让他们参与课堂中来。如果想效果更好的话,就事先告知他们,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如通过标题下的“ ”如何把握本课的基本信息,如何从条目中把握课堂的主要内容,如何把握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
基础一般般,解题能力一般般,情景意识较强,有一定总结知识点能力的,我们可以设定为B组或称之为“纠正组”“补充组”。根据实际情况这一组分为B1和B2两个平行的组,考虑到这个层次的学生人数较多,处于“正态分布”的中段,人数总数控制在24位以内,分成两个组既是便于掌控,同时也便于形成竞争机制。他们要做的事情是在A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个别补充或纠错,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基础较好,解题能力较强,情景意识较强,总结能力很好的这一些,我们可以称之为C组“提高组”或者说是“攻坚组”,他们的人数适当可以打破“正态分布”的规律,总数在12人到16人之内,比A组稍多一些,预留一些“蓄水空间”等待更多的同学提升自己。为什么要设立这个C组呢?
因为现在我们就将面对高考了,用一句很无奈的话来说“除了高考,神马都是浮云!”课堂之上总是要有人来帮老师处理这些拔高的知识点,总是要有人帮着老师复习总结同类知识点。在安排好学生之后,我们就要来安排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了。
第二步 实现教学目标的分层。也就是完成在教学内容上的分层。要做到教学内容分层与学生分组相匹配,不但要求我们要把握课标要求,熟悉高考考试要求,还要从我们的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分层匹配,这一环节我们只要教过高中一轮,就会有一些心得体会,每个人心中想必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就不做剖析了。
第三步 实现学生分组与教学分层的匹配,这就是最终的实践阶段,因为上述构想都还在论证试验阶段,所以还不是非常成熟,也不敢献丑,单单用几张图表来说明,以示亮剑。这里以《明治维新的举措》作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图一 《明治维新的举措》分组学习记录单
组别( A ) 组长( 小 明 )
组员
任务 |
任务安排
|
活 动 记 录
(这里应有本人填写) |
纠 错 订 正
|
小组共识
(组长整理) |
张三 |
明治维新的政治措施 |
|
|
|
李四 |
明治维新的经济措施 |
|
|
王五 |
明治维新的军事措施 |
|
|
李六 |
明治维新的文化措施 |
|
|
小组讨论 |
明治维新如何促进日本发展 |
|
|
图二 《明治维新的举措内容分层》
组别
任务 |
任务 |
班级共识 |
教学反思 |
简易层:A组任务
|
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各自的内容有哪些?哪些方面可以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性质?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
|
|
发展层:B组任务 |
明治维新的各项内容中是如何体现日本简单学习资本主义向自主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
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主要体现是什么?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
拔高层:C组任务
|
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日本明治政府通过那些方法人为的加速日本近代社会的转型?日本改革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
结语:虽然这些想法还不够成熟,操作起来尚未形成规范,但是正如我曾这样对我们的同学说过的一样,“每天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关键不在结果,重在过程”。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与决心,我们一定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记得在一部《集结号》里有这样一个桥段:年轻的士兵在战斗是尿裤子了被关禁闭,一位老兵谷子地说“没事儿,只要你不怕,子弹绕着你走”。
不管新课改会把我们带到什么样的地方,作为一名小兵卒,我们都要支持他,理解他。因为如果将帅完了,小兵也会跟着完完的,做一个给力的小小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