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艺体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自主 探索 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探

2012年09月02日 10:52 佚名 点击:[]

自主 探索 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探

 

谢洋

 

高中美术欣赏课学习方式变革中教师的作用

 

 

    《美术课程标准》表明: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目前大力推广和实施《美术课程标准》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希望能按照其精神上好美术课,但由于对"标准"的理解问题,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学习内容的改革上,从而忽视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学习方式的改革。

    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研究者可以从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三个方面对教与学的特征做出判断。这告诉我们,尽管教师们的教学可以有各种形式、方法、风格,但不外乎有这三种基本维度,而这正是《美术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它致力于改变过去接受式学习所导致的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接受性学习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对美术教育的涵义进行再认识。美术教育的涵义可以通过美术与教育两个方面体现,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存在不同的倚重和取向,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可大致分为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对应的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美术教学。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对应的是基础教育中施教对象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美术教学,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是与九年义务教育本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中心环节在教育意义的功效上,即以美术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终身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目标,给作为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者并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主体    学生的审美接受和发展的认识所占的重要位置: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基于前期的审美积淀不断建立新的审美层面的发展过程,即前期的审美积淀,通过感知、联想、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创造,建立新的审美层面。在此过程中,审美积淀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能否促使学生积极调动以前积累的信息,并在审美过程中不断丰富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以正确的审美态度,良好的心理形成更高一级的审美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宽泛轻松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不仅要将学生视作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此,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了解和沟通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应做到的。

    其次,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所提倡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1、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美术欣赏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自主学习,即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有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深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学生清醒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自己的潜能。为此,教师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课程内容要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再次,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习惯,采用各种方式传授知识,以求得最佳学习效果。

    2、探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以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接受和探究的关系上传统美术欣赏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它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基于此,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地位。实施过程中强调体验这一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

     3、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学生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在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合作性学习方式基本处于空白,它的提出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防止学生个体的自我封闭与膨胀,使学生懂得关注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考虑他人和自我关系,合理选择自己的行为,使其行为符合他人和社会的要求和规范,这是促使主体内在要求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并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在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时,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应先从分异质组开始。二是要注意协调学习小组的合作,使组员能互相依赖、休戚与共、资源共享、互相成长。

    4、新课程标准所提倡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那么、在实际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去执行新标准对于学习方式的要求呢?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笔者在执行《美术课程标准》过程中的教学思路和做法

     一、改变角色  创设氛围

    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角色,不应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的权威,而是一种启迪思想,组织和促进学生多渠道的获取,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里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探索与他们学习相关的问题,并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避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开放自己的心态,努力摈弃权威习惯,以模拟接受学生的观点作为开始,把教师和学生变成一个整体,共同进行有成效的学习、讨论、探索、交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例如,在《古代中国山水画欣赏》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画的特点,教师不是直接说出结论,而是把黄公望的作品和范宽的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其自己讨论其各自风格,学生们各抒己见,无形中使课堂气氛充满了生气,使师生之间的形成了一种自由和相互谅解的交流关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帮助和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力赞扬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同学,努力为他们理顺思路,从而得出让每位同学都认同的正确结论。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是将主人的地位归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主体,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了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了学生能力和增强了学生主体人格,而这正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势的具体体现。

    二、精选内容  合理运用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运用新课程标准学习方式中,教师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学习内容规划时应注意:规划的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规划内容时要仔细研究教材编排的特点。

以目前高中使用较广泛的“人教版”的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为例,它把中外美术分为两个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以类别和时间排序的,其编排是点、线、面结合,以点带面,即少而精,突出重点,以此为中心统摄全局。因此,教师在内容规划时,可以把欣赏内容规划成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单元教学内容或当前要达到的审美体和积累审美信息的目标。远期目标是整体的教学内容与合理运用学习方式所要达到的不断丰富审美积淀,持续建立新审美层面的目标。由于近期目标是远期目标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近期审美学习重点,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你看见了什么作品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假如你有这幅画你会将它放在家里什么位置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观看美术作品,自行制定学习计划,采取自主的、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为实现远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思路引导下具体执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时,可以灵活地采取多种学习方法,笔者认为比较法是效果较好的一种。

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绘画欣赏单元时,教师把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类别、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名家作品特点的近期目标,从而达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化艺术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水平的远期目标作为规划内容,在上课中让学生分别对各时期的作品、不同风格的作品、表现内容相近的中西方作品等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课后写出了诸如《“溪山行旅图”与“寒江图”各自的美 》、《小议元代山水画的变化》等优秀的艺术评论短文,教学效果很好,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善于引导  促进合作

    美术作品总是存在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学生面对作品充满矛盾与困惑时,思考就随之开始了,教师的责任是促进这种思考。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个人反应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具体地讲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对美术作品最初的反应与教材的专业评论和解释进行比较。第二种途径是教师精心挑选作品进行比较,并不以个人的想法为终结,促使学生对自己和其他持有不同见解人的理由为依据,予以认真思考。第三种途径选择与学生认识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探索,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入讨论创造条件。

    根据上述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让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中欣赏课教学中,针对学生对于中外美术作品的差异的困惑,我适时地选择了"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作为给学生的研究任务,课前让大家从文化背景、造型、透视、材料等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分组探讨。在分组时,教师先确定组长,而后协助组长合理地搭配人力,使学生都能参与。在学生分组研究中,教师积极配合学生,帮助其寻找材料,解决内部分歧,形成统一观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等待发言机会,积极参与讨论。这样学生们能够自由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能敢于向其他观点提出质疑,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很好地体现了合作学习方式的长处。

在运用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我认为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基础。

    2、明确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在分组时,教师应帮助其进行组内分工,以便使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完成个人所承担的任务。

    4、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配合,以避免产生矛盾,它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5、共同分享学习成果,使每个同学都有学习心得,学习更有方法,对集体更加热爱

    以上是笔者在学习新课程标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当前大力推广新课程标准,在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的新形势下,有更多的教师重视它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文中如有不当之处,望同行指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