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冰 安徽省安徽大学附属学校
案例背景:
本课教材选择的是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本课重点介绍意象艺术作品的欣赏。然而,目前高中生对意象艺术作品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排斥。世界一流大师的作品反映出的神情内涵,难以被学生理解接受。教学中如果单从画面来分析,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新课改指出,教学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只有将认知过程与情性过程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艺术享受。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充满朝气,对客观事物分析有一定的自我见解,对未知学科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过这里也会因性别与个性的差异对美术作品类型欣赏存在着鲜明的区别。但绝大多数学生仍喜欢叙事强,装饰性美的作品,对抽象作品和意象作品较为排斥,对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理解不够重视,反映出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审美取向及欣赏能力,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讲解意象艺术的基本特点并能接受欣赏意象艺术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如何运用艺术语言,传达创作意图。
难点:对意象语言表达的理解。
本课设计思路:
针对高中学生对美术作品——意象作品欣
赏中的排斥性,创设学习情境,以情感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意象形式美术作品学习的兴趣。
案例实录:
(一)直观感受,认知作品
上课的铃声刚停,我走上讲台,首先介绍本课学习内容,接着通过大屏幕依次展出梵高《月夜》,马蒂斯《马蒂斯夫人像》……同学们平静的观看着,但当我出示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后,班级里约定好似的发出“呦……”的一声,于是接着可以听到同学在说“好吓人哪!老师快换下一张。”听得出学生对这幅作品的“反感”,于是我问道:“谁能具体说一说不喜欢这张画的原因?”沉默片刻
后,一位男生站起来大声说道:“我觉得人画的像是骷髅”,引的全班一阵哄笑,“我觉得画家好像是个精神病吧!不然怎画成这个样子?”说完,班里又是一阵哄笑。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道:“这张画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我追问了一句,“究竟画面什么让你不安?”“我也说不清”,她说道。班级里已经平静了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集中在我的身上,似乎是在等待着我的解释。
【教学意图】教师从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中,了解到学生对作品的直观印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依据。
(二)情感导入,激发探究
这样的课堂现象是常见的,学生回答有时较为夸张,有时甚至南辕北辙,我没有立刻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用多媒体展示出几行简短的文字:
1863年——蒙克生于挪威
5岁——母亲因病去世
14岁——二位姐姐因病去世
26岁——父亲因病去世
32岁——精神分裂住进医院
1944年——去世
接着大屏幕中又连续展示了蒙克的作品:《病孩》(1886),《在灵床旁》(1895),《母亲死了》(1899)……
此时,班里空了似的,安静极了,同学们的脸上呈现出少见的凝重,一种强烈的悲悯情绪在同学中相互感染着。
这时我再次通过大屏幕展示出作品《呐喊》,这次班里很安静,不再有哄笑的声音。我说道:“同学已经从简短的文字和图片中了解蒙克一生的不幸遭遇。如果你是位艺术家,这样不幸的事假设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你将选择何种形式来创作呢?”“我画一个十字架!”“我可能会画几棵枯树和一些乌鸦……”“如果画人呢?”我问道。一位女同学回答道:“我可能也会画成蒙克画子的样子。
”我点头表示默许。
(大屏幕中展示不同时期蒙克作品中人物面部的处理)
我接着说: 谁能举一位中国古代诗人用诗文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诗句?,马上就有同学回答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们知道了诗人是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画家则是运用形象的塑造来传达内心的感受。所以蒙克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均以悲伤与死亡为主题。他曾说:“我绝不描画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的,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这就是为什么蒙克选择这类绘画主题的原因。
【教学意图】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这个环节,我利用讲解和结合图文呈现出艺术家震人心魄的作品,唤起学生对艺术家遭遇的同情,及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
(三)理性分析,进入画境
我能感觉到学生已经被作品的内容所吸引和感染。 我问道:艺术家是通过何种艺术语言表现出自己内心焦虑的呢?
同学们窃窃私语后,一位男同学说道:“我看到画家用扭曲的线是不是想表现自己内心的不安?”我点头认同,又一位女学生也说道“深色让我看后会联想起艺术家不幸的家庭。”我补充说道:“的确,在蒙克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房屋、风景、山川、河流都被扭曲着,人物也常常被巨大的阴影所吞噬着。红、黑、白是蒙克绘画的主色调;不难看出,艺术家采用夸张的造型,有象征意味的色彩无不是他内心的写照。蒙克说过:将云彩画得像真正的鲜血,让色彩去吼叫。”
接着我问“为什么艺术家选择这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同学回答“这样的画比具象画更感染人”。“说得很好”,我说。
紧接着,在大屏幕上我展示出蒙克的一段话:“我要描写的是那些触动我心灵眼睛的线条色彩,
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是的,我们看到艺术家所表达的形与色,都是超越现实的每一根线条和每一笔色彩,都伴随着艺术家内心巨大的不安、悲痛颤抖。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艺术家不是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主观的精神世界,这种艺术形式就是意象艺术。
【教学意图】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了解意象艺术的基本特点。
(四)思考感悟,开拓体验
“趁热打铁”,看得出同学对意象作品欣赏,渐入佳境。于是,我又选择了一张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请同学们尝试着分析欣赏。
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
探究思路:1、作品诞生在什么时代背景下?
2、艺术家为什么一定要创作画此画?
3、艺术家为何要选用这样的表达手段?
4、这件作品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各组经过认真、紧张的讨论、争辩后,由各研讨组长进行回答:(略)
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带着情感走进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教学意图】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检验学生们对本课学习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主动分析的学习能力。
课后反思:
本案例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我认为有一定的启发性。
首先,通过情感导入可以调动高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主动性。我们知道艺术品是艺术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它蕴含了艺术家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并促进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探究。
其次,合理的教学设计最终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贯穿一个“情”字,同学们从开始主观欣赏的“无情”到情感导入的“有情”,最后通过理性分析达到吐露“真情”的学习过程。
最后,从教学策略上,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合理利用生成性教学手段。
从教学结果来看,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用学生的话来讲:“原来作品要这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