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艺体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渔舟唱晚》的赏析

2014年10月10日 20:53 艺体 点击:[]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照映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古筝独奏曲。

 《渔舟唱晚》由中国北派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以歌唱性的优美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的欢乐情景。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两种说法尚未定论。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无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优美的旋律层层下降,此旋律不但风格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结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篇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全曲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技法,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分,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此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着浆,驾舟归来的情景。这里,“征”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青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的表现了渔夫荡浆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分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的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高潮。

 乐曲在高潮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部分一个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的结束在宫音上,使人感觉水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

 

有诗为证:

 夕阳西下

天边晕染一片橙红

驾一叶扁舟

隐逸于荷叶之中

远处传来萧鼓钟鸣

伴菱歌藕声,似天籁梵音

声声入耳

 

水波渐兴,樵风乍起

岸边垂柳披拂野鸟飞舞

群雁归去复返,水鸥沉浮

游鱼可数,又是一番闲暇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吟赏烟霞,飞桥小渡

景色朦胧,美幻如诗

掬水暮在手,弄花香满衣

烟波江帆,海天一色

欸乃云赋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