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话师德
徐州二中陈磊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是教师之魂,育人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新时期,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这更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远大理想,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岗敬业的奋斗精神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立足三尺讲台,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不息。
一、“以人为本”的师德观要求我们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
冰心先生说:“有爱就有了一切”。充满爱心是对每一位人民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自从国家在“教师”这一称谓前冠以“人民”二字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职业就不仅仅意味着教书,更应注重“为祖国育人”。拥有教师称号仅仅意味着自己在从事一份令人尊敬的工作,而只有我们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之后,我们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师表风范,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师”。
1.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刻体现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进行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扮演的只是接受教育的角色,但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个性和长处,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掘出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潜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我们合理充分利用每一节课,使课堂效用的以最大化地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科学利用课堂时间,积极组织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专业知识,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3.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我们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只有把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时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和他们多进行感情交流,增进了解,才能使学生与我们之间不再有情感隔阂,才能使他们的心与我们时刻贴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他们也会更加尊重我们,积极支持和配合我们,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这样,我们就能够从中感受到与学生们在一起的快乐。
二、“以人为本”的师德观要求我们要更加懂得“育人先育已”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才是教师的灵魂。古语言:“以道修身,以道润身。”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能够培养出更多既有高超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又具有进取意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思想的传播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更应该以身作则,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是否与教育工作者的形象相称?是否能为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示范作用?切实注重将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真正从我们的身上学到修身正己的规范。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观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教学是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充分释放思维的能量。教会使学生创新,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师德观念,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积极而有效。
浅谈师德中不可缺少的“爱”
徐州二中张颖
一直以来,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爱满天下”。师爱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深刻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邹有云老师“让爱的阳光照亮深山”;黄静华老师“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但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麻木、浮躁、虚华、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和学生之间,于是少了耐心,少了爱。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真不像话,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学生怎么还不如我们小时候能干呢······老师对学生不满、责怪、苛求,“想说爱你不容易”。而学生则感叹:“谁知我心啊!” 师生间缺少理解沟通,缺少“心心相印”的和谐与默契。于是,逃学厌学者有之,离家出走者有之,殴打教师者有之,“师爱”陷入了一种窘迫的境地。
我们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应该如何真正爱学生,如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一本书刊上,有这样一则报道:一节自习课上,一名教师因辅导学生练习,故托堂几分钟。这时,外面起了雨,某学生讲台放了一张条:“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教师见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把自己的伞、雨衣送给同学们。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上,如上述教师无爱生之心,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师爱”也遇到了新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应以新的视角来思考师德的要求,赋“师爱”以新的要义。
首先,师爱应是一种真正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冷眼观察冷静思考今天老师对学生的爱,我们就会发现:这爱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其真正爱的是教师自己而不是学生。有的教师整天为学生加班加点,没完没了地搞“题海战术”,抢占了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空间。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爱学生。而事实上教师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是为了自己的考核不至于落在别人的后头,试问这是真正的爱学生吗?教师要真正地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情境,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师爱应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无私广泛没有血缘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爱学生就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感受。然而在现实中,也许是由于太忙太累,也许是因为“师道尊严”,老师们并非都能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身处学校,不难见到这样的情景:有时学生见到老师就问好,而老师呢?有的视而不见,昂首挺胸走了过去;有的礼节性地点点头,却不曾仔细看看是谁在向他问好;只有少数的老师会充满真诚地回应:同学好!看似平常的画面,从中折射出的却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缺失,理解缺失,没有把学生当一个“大人”来平等看待。如果教师心中有“平等”,就应该懂得孩子们同样渴望被爱被尊重,向教师问好并非学生的义务。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是良好师德的基础,是为人师者起码应该做到的。在现实的教育中,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拥有一颗平等真诚的心。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课堂上,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氛围;在某些老师那里,学生就是学生,就得听老师的,“我讲你听”、“我管你从”。在教师的潜意识中往往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这样怎么能培养出未来中国的主人和21世纪所呼唤的新人?
再次,师爱应是一种公正的爱,是惠及全体没有差异的爱。在现实的教育中,确实存在师爱不公的现象。有的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成绩差的学生则另眼相看;有的老师在学生与别班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总是偏袒自己班里的学生;还有的教师视学生的家庭差异对其关爱也有所差别。如此种种缺乏公正的爱,在滋润了少数学生的同时,却伤害了更多的心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如果教师的语言、行为稍不考虑,就很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致影响他们的一生。不论出生贵贱,不论学习好差,不论是否本班学生,我们当老师的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爱——师德之魂”。我将把它作为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心藏关爱,肩挑责任”地走在教育的大道上,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