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徐州市第二中学刘春侠老师
1985年,她12岁,因父亲工作调动,举家南迁至徐州。离开了内蒙那方故土,也失去了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她对中学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是家庭无休止的争吵。一个个泪水相伴的不眠之夜后,她变得沉郁寡欢,直到她一生的恩师马行提先生用一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拨开了她心灵的阴霾。刻在心里的这句话让她懂得:一句话语,能够拯救一颗心灵;一个举动,能够振奋一个青春;一片爱心,能够改变人的一生。从教17年来,她用点点滴滴的爱实践着。
“有老师在,别怕”——无私关爱贫困学生
2003年,刘春侠老师带初三年级。一次偶然,她发现学生许捷在写字时总是皱眉咧嘴,一副痛苦万分的模样。刘老师急忙上前查看,呈现在眼前的一双手已严重脱皮,手心开始渗血。她心痛地带许捷去医院就诊才得知是维生素严重缺乏。刘老师知道许捷家境困难,平时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就利用周末去家访。许捷家的景象让她一生难忘:潮湿阴暗的小平房家徒四壁,室内的煤球炉炭烟刺鼻,许捷正在给躺在床上的母亲喂饭。原来,许捷的母亲重度残疾,父亲腿脚不好也早已失业,全家的生活来源是街道每月150元的特困补助金,家里每天只吃馒头咸菜。那一刻,刘春侠老师的心颤栗了,她为没能早点帮助这个孩子而内疚。从那以后,逢年过节她都会买些大米、色拉油、牛奶送到许捷家;每周她还会给许捷带点水果。许捷生日那天,刘老师买来了生日蛋糕,并号召全班同学为许捷捐献了学习用品。许捷非常高兴,却坚决不肯吃一口蛋糕,她说:“妈妈已经许多年没有吃过蛋糕了……”
考虑到中师院校能勤工俭学,中考时,刘老师建议许捷填报了徐州师范学校。拿到通知书那天,她得到的却是许捷舅妈指着鼻子的一顿责骂,她委屈得掉下眼泪。后来,她得知许捷舅妈因不愿资助许捷而指责她。于是,刘老师又从每月工资中拿出100元帮助许捷买饭票,买来新衣服送给许捷,却谎称衣服买小了自己不能穿……
2010年,刘春侠老师带高三(5)班。高考后的第二天晚上10点,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啜泣声——班级特困生孙继红的父亲去世了。一个多月前她的母亲刚刚意外身亡,这个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得到消息后,刘老师立刻奔赴孙继红家,拥抱着泣不成声的小继红,坚定地说:“有老师在,别怕!”连续几天陪伴着她。
经过了解,孙继红的父母老家在农村,父亲是精神病患者,母亲打小工,不仅没留下任何财产,还欠了农村亲戚的债,丧事无人问津。刘老师又多方联系街道办事处,帮助处理了丧事。转眼大学要开学了,又是一笔费用。刘老师知道,这个学生虽然已经毕业,但她不能撒手不问。她没和家人商量就拿出了2000元,又组织几位班委上街为孙继红同学募捐。在家乐福超市、古彭广场、时尚大道,他们在夏日炎炎中真诚呼唤“伸出您的双手帮助一下我的同学”,得到的却是城管人员的一次次驱赶和“这是不是集体行骗”的质疑。刘老师和同学们含着委屈的泪水坚持募捐,用真诚感动着路人,最终连清洁工阿姨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所得善款1200元。开学后,刘老师又在校领导和校团委的支持下,发动全校学生募捐善款8000多元。有了1万多元,刘春侠老师放心多了,她觉得这钱够帮助孙继红解决近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了。
徐州工程学院开学,刘老师买齐各种生活必需品,小到牙刷牙膏卫生巾,亲自开车送孙继红同学报到。报到前,细心的刘老师就详细打听了徐州工程学院“绿色通道”可以缓交学费的规定,并特意到二中和街道开出了相关证明。但学院报到规定非常严格,相关手续只能学生本人办理。可老实的孙继红没有找到“绿色通道”,将6000多元学杂费全部交清。刘老师又多方与工程学院领导联系并说明情况,学校最终同意立刻安排孙继红同学勤工俭学,但已缴费用不能再减免。国庆节,当刘老师得知孙继红同学半个多月每天只吃两顿蛋炒饭,格外心疼,在家炖好排骨,亲自送到学院……
2006年,初一(3)班学生杨光再次触动了刘春侠老师的爱心。杨光同学家在邳州,父亲再婚后带着新家庭在南方打工,将他扔给在徐州的一位无妻无子的朋友不再过问。这个可怜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是在校门口买一块钱的小小碗米线充饥,搞得面黄饥瘦。刘春侠老师了解情况后,决定每天中午带杨光吃饭,每次两个菜。这一带,就是两年。
2011年,刘春侠老师带高一(3)班。她发现学生闫雪放学后总是迟迟不愿离开学校。原来,她在等同学全部离校后能去学校垃圾箱拾空饮料瓶。刘老师知道,闫雪父母都在打零工,工作不稳定,收入微薄,奶奶体弱多病,闫雪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来减轻家庭负担。刘老师拥抱了这个个头只有一米四几的学生,夸赞她自立自强。事后,刘老师召开班委会,让大家开动脑筋尽其所能帮助闫雪。一年后,因选科分班,闫雪同学用一封信表达了对高一(3)班老师同学们的感激之情:“亲爱的同学,是你们以‘好久不吃了’的理由抢走我带来的煎饼,推给我的却是米饭炒菜;是你们把饮料瓶收好,天天放学放到我的坐位下。亲爱的老师,是您给了我尊严,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
“为天使补翼”——帮助学生走出心灵困境
2009年教师节,刘春侠老师收到学生黄玉的短信:“我们都是折翼的天使,不是忘记了飞翔,而是缺少飞翔的力量,这就需要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人嘲笑孩子的青涩、莽撞,能够包容我们,能够爱我们,能够鼓励我们缝起翅膀,重新记起久违的天空。我们遇到了老师您,就是遇到了一个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黄玉是刘春侠老师在初中任教时带过的学生,天资平平,皮肤黝黑,家境不好,学习刻苦但自卑。中考时,黄玉选择了职业高中,毕业后的一次路遇,黄玉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职高是错误地选择。刘春侠老师对她进行了开导,鼓励她参加高考,并帮助寻找复习资料,利用周末为她辅导功课,时常发短信鼓励。2009年,黄玉顺利考入徐州建筑学院。
“为天使补翼”这名话写在刘春侠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日记上。她说:“我们的学生都有美丽的梦想,有的因暂时看不到方向而迷茫,有的因一时的失败而沮丧。作为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引航。”学生杭晓倩身材修长,相貌皎好,但因口吃严重自卑。刘春侠老师很清楚“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健康心理健康人格的培养”。于是,每周五放学后,刘老师就将杭晓倩请到办公室,指导她朗读。几个月后,班级专门开展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上台前一天,杭晓倩用怀疑的语气问刘老师:“我行吗?”迎接她的是刘老师坚定的目光和一句“你能行,我看好你!”后来杭晓倩考了空乘专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担任了导引小姐工作。2010年春节,师生相聚,当刘老师听说杭晓倩已经在新加坡豪华渡轮上工作,说出一口流利英语时,她不敢相信地说道:“真得吗?”回答她的是杭晓倩自信的笑容:“您忘了,您可是说看好我的!”
刘春侠老师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这样一条短信:“刘老师,我是您的学生张姝,今年我成绩优异,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明年我会考研。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张姝是2010届学生,她所在的高三(6)班是理科普通班,学习风气差,许多学生认为高考无望,消极度日,教(觉)皇外号层出不穷。在环境影响下,张姝也自我怀疑,无所适从。在她最迷茫困惑的时候,站在她身边的是刘老师。她送给张姝每日一句:“机遇垂青于做好准备的人”,“今天的沉默是为了明天的绽放”,“一次次失败是生活的考验,它在试问你追求成功的诚心” ……每一张纸条都饱含真挚热忱,鼓舞着张姝。66张纸条后,刘老师确信张姝选择坚定,才完成她的“每日纸条必修课”。
2012年教师节,刘春侠老师收到上年教过的学生冯汝双的一封信:“曾经的我不太勇于在课堂上发言,在集体的关注下更是胆怯。但是因为您的鼓励,我第一次做了语文课代表,第一次上台讲题,第一次参加舞台剧表演。高一是我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而您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黎明的夜,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更加坚定了我的脚步……我很庆幸自己成为了您的学生,更骄傲曾经当过您的课代表!同时,我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您说,刘老师,谢谢您!!!”
“墙推倒了就是桥”——搭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墙推倒了就是桥”是刘春侠老师送给每届学生的话。当学生与家长形成隔阂时,她总努力搭建促使双方沟通的桥梁。
2008届学生褚鹏的父母在新疆工作。从上幼儿园起,就跟奶奶在徐州生活。褚鹏一直认为父母不爱她,拒绝与家长沟通,甚至对父母有极强的怨恨情绪。面对这个孩子,刘老师好像看到少年时的自己。她多次找褚鹏谈心,聊自己的少年生活,聊自己的认识变化,谈“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她定期给褚鹏的父母打长途电话,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将孩子的需求告诉他们,并请他们每两周给褚鹏写一封信。冰雪渐渐融化,心情愉悦带动了学习进步,高三毕业,褚鹏顺利考入大学。2012年,大学毕业的褚鹏和母亲到学校来看望刘老师,母女俩的亲热劲儿让刘老师终于释怀……
2011年秋,刘春侠老师带高一年级。按照教学要求,让学生写一封给予家长的信。学生冯汝双的《我不是“凤”,请别逼我成“凤”》震动了她的心。信中冯汝双述说了每当成绩进步时母亲提出更高要求的压力,每当成绩退步时母亲冷眼相待的痛苦。她写到:“您知道女儿的自然情况和实际能力吗?多年的刻苦学习实践告诉我,我只是一只能在天空中飞翔的鸟,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怎么可能说成“凤”就成“凤”呢?……我虽成不了“凤”,但我一定有我的价值,我的归宿……”家长会上,刘老师把这封信当众宣读,很多家长落泪了。顺势,刘老师请各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封回信,许多家长说这是第一次推心置腹地与孩子平等沟通……
“拼搏中,有您一路相伴”——教育杏坛的拼命三郎
2004年,刘春侠老师带初三毕业班。由于长期地早自习连两堂正课,声音沙哑乃至失声,经确认为声带息肉需尽快做手术,且术后一个月不能用嗓。刘老师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悄悄收起了检查结果。留在学生记忆中的场景是:中考前,刘老师一手揪着嗓了(这样才能发声),一手拿着粉笔……
2008年,刘老师带着毕业班高三(11)班。摔伤的刘老师膝盖月牙板破裂,蹲坐、行走极为困难。从五楼办公室到楼下卫生间成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她强令自己每天在校不喝水,不上厕所。两个月中她每天坚持乘出租车上下班,未向学校请一天假,诉一句苦,提一点要求。开始,学生和家长都担心刘老师会缺课,但他们看到的是刘老师将受伤的腿架在板凳上坚持讲课、拄着拐杖与学生谈心。高考结束,高三(11)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们在毕业典礼上依次和她拥抱,一大束鲜花映衬着她灿烂的笑容,“拼搏中有您一路相伴”是学生留在纪念T恤上的感谢。
“我愿追随您的脚步,让彭城有爱”——为社会尽绵薄之力
女儿的作文里记录过刘老师对街头残疾夫妻的帮助;邻居的记忆中,留存着刘老师坚持每周打扫单元楼道的身影;市场的小摊主知道她经常买油饼给乞讨的老人;翟山派出所民警见证她帮助迷路老人寻找回家的路。“5.12”汶川地震,街头的捐款箱里有她的一份爱心;带路人搭顺风车被要求拍视屏上传时,她婉言谢绝。当得知徐州组建“顺风车爱心车队”时她积极响应,她是“感动徐州十大人物”之一——孔令喜老师的QQ好友,她被孔老师的事迹深深打动。“我愿追随您的脚步,让彭城有爱”是她对孔令喜老师,更是对社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