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教研动态 >> 正文
教研动态

谈谈对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认识

2012年06月25日 15:58 教务处 点击:[]

 

谈谈对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认识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学生的评价是这样描述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教育的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段描述虽然很简略,但它却包含了新的教育改革对学生评价的所有内容和殷切希望。笔者在这里只想对学生的学习谈点浅陋的见识。

我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的目的。在以前的教育中,我们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强调的是通过它来甄别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升学、就业,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就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闯荡。这样就使得一些虽学习成绩优秀却缺乏创造才能的人盘踞在各行各业的要害部门,工作毫无建树;而那些虽学习成绩不优秀却很有创造才能的人被埋没。这种现象显然是因为评价目的不科学而造成的。那么,正确的评价目的应是什么呢?

《纲要》上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学生的学习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就不应该把他们一棍子打死,也不应该仅以某一次或某几次的成绩优劣就人为地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应该通过评价使他们的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应是推进器,而不应是筛选器。只要通过我们的评价能使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哪怕是一小点的进步和发展,我认为,这种评价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二是评价的标准问题。以前,大家是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方法科学简便、成绩优秀作为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标准的。可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这种评价不是针对人的本身,而仅仅针对的是人的学习状况。在现在的评价中,就应以人性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要看学生从学习中受到了多少人性化的体验,从而使他们的人性得到了多大的发展。

第三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问题。以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的方法几乎只有一种,那就是考试。通过考试来确定学生的优劣,甚至是学生的终生,这种方法实在是太简单、太无情,它造就了从上到下以考代评的模式。于是,为了得高分而在考试中作弊的现象也就越来越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你能希望他诚实、努力、勤奋吗?

当前,体现教育新思想的评定方式,如档案袋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正在形成了一种表现评定体系。这些评价体系都是想体现以质性评定取代量化评定,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能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等特点。

据此,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1.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建议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以观察、研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取代单纯以考试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方式。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进展、态度、方法、效益等内容,同时还要更加完善考试制度,在考试中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探明学生的发展潜能等。

2.以真实的话语、情境式的描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才会给学生详尽的评价。当然,这需要增强人们的诚信度才行,千万不能说假话,让人不信任。

3.把学生放在集体中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探明学生的个性化的反应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尽量少地用打分的形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更不能人为地划出一条分数线来确定学生的优劣。比如:85分以上为优生,那84分算不算优生呢?可以运用一些模糊学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5.应注意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来。

最后就是评价的内容问题。根据《纲要》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程度进行评价;

2 对学生应用各科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及结果进行评价;

4 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与对人性态度的表现进行评价;

当然,这只是一个框架式的内容体系,在具体评价中应有更细致的目标和要求才行。

总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这次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更是难点之一,也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要素,我们大家应共同努力,共同探讨,相互切磋,才能形成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让学生多元发展、健康成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