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
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是一种而向全体、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的评价。其目的主要是能够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能力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它强调评价教学要从整体出发,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一种面向全员的评价活动;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表现评价能力的发展;它强调评价必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乐学乐教、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一、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关注全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也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既要看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如何,又要看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是否培养了学科兴趣,是否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
第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结果。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进行学习活动的战略前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自学性和学习效率的关键。学习目标是否确立,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兴趣浓,注意力集中,听课率高。
第二、学习过程。可以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学习自学性、积极性、协作性、创新性、自制性和纪律性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标准为: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体意识强,能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答问面广,发言率高;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质疑面广,发问率高;学生对于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能够主动加以制止和控制;学生能主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遵守纪律,课堂教学严肃、生动、活泼。
第三、学习方法。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掌握和具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包括: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巩固练习;学会科学运筹时间;学会有目的地收集、整理资料;学会有效地利用学习工具等。
第四、学习效果。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技能发展水平、智力能力发展水平、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三个层面。从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基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辨别能力、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归纳能力)、思想认识、特长发展等五个方面加以评价。学生能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特长素质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发展,是学习效果好的评价标准。
二、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多年来由于国家办教育,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确定、课程的开发和编制等都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以集权的形式统一进行的,缺乏正式评价机构和体系。因而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就落在升学考试上,教学过程的评价也在小型化的模拟升学考试上,而且,考试的形式没有突破回忆式纸笔测验的模式,
“无法客观地评定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课程设计中的进展情况。而且会使学生误以为这就是期望他们学习的东西。学生 可能因为记忆具体信息取得良好成绩而受到奖励“但却因此丧失了更重要的东西,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完整人格的培养。这种未经合理论证的分数,被作为划分学生等级的依据,出现“一分定终身”的怪现象,这种评价体系也是造成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紧张的根源,并产生了诸多问题:
第一、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传统的分科课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基本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评价的时空观有极在的局限性。从空间看,评价着重于课堂内或学校内的教学活动,以书本知识为主,学习形式多是讲授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排斥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时间看,分笠课程过分强调经典知识,脱离社会现实,学科体系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性,教学内容、设计、活动安排等适宜固定不变的课时编制,形成学校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而把上课时间表以外的活动,如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以及隐性课程,排斥在评价之外。
同时应试教育的评价观和评价机制是封闭和禁锢思维的,形成了“重智、轻德、弱体、无美、缺劳”的格局,“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没有很好地达到。
第二、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在现行评价过程中,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考试分数虽然对被评价者来说,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能形成力争上游的学习风气,但是过大的压力,会加大学生内部矛盾,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好学生骄傲自大,差学生忧虑自卑,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学生的能力、态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事实,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而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必然会牺牲学生的个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极为不利。
第三、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的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分离,只用定量评价一种方法,对有些教育结果、过程是无法量化的,如德育、美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定性评价中,有时又缺乏事实根据,只凭评价者的主观臆断,使得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第四、学生多处于消极因素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程评价中,“评价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被评价对象”。课程评价主体是直线式和单一化的,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
第五、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评价促进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无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不是一中蹴而就的,而我们的评价却只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对学习过程熟视无睹,评价会以偏代全、以点代面、造成对被评价者的不公平,失去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原则有方向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教育性等原则。具体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有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学科目标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评价标准应该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第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工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适合内容的性质与需要,评价学生内容的多样化,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应注重多样化,如行为观察、情境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
第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的资料,这是评价的关键,评价学生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观察与评价、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有关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等。收集资料的方法有:标准化考试,学生工作范例,对学生观察、访谈等。
第四、 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革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革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这是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所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应根据信息收集后的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学生发展的改革要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在改进计划中要注意将学生发展不足的领域向其发展优势领域迁移,促进其潜能发展。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东方风来满眼春”,春天是令人生出无限遐想的季节,让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从搞好课程评价入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张开热情的双臂,去拥抱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素质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