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地理观念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素养,也是历史地理学“时空交织(尽全时空)”和“人地关联(人地互动)”等治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本文在对其内涵、培养意义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从注重教材中已有内容的渗透挖掘、注重时间维度中人地关系的演变、注重对地理事象进行“历史”的联想、注重历史地图和地名学知识的运用等七个方面对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 历史地理观念 策略
一、历史地理观念的内涵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及功用,历史地理学巨擘,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早在50年前就阐述道:“历史地理学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这一研究对当前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关系;同时也直接有助于当前的经济建设。”[1](5)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从时空融合的视角去研究地理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西南大学蓝勇教授认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主要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2];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将其概括为具有“时空交织,人地关联,文理兼容,古今贯通”等四大特性的学科,其中,又尤以“时空交织”最值得重视[3]。本文认为历史地理观念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素养,是历史地理学“时空交织(尽全时空)”和“人地关联(人地互动)”等治学理念的高度概括。
二、历史地理观念培养的意义和现状
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完善。例如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内容时,如果能够运用历史地理观念,从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关系的发展演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前水土流失的成因、发展趋势及解决措施。
二是顺应了当代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发展趋势。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内容具有综合性、丰富性等显著特点,因此以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文综试题的切入点,深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文科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是促进了地理教育社会功能的完善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通过对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复原”和人地关系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弥补地理教学‘时间感’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环境的演进,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
然而由于受到学科属性争议、应试教育盛行、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历史地理知识匮乏的问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和机会。地理教学中教师对于历史中的地理演变和人地关系的发展关注不足,缺少从时空融合和人地互动的视角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和演变过程。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养成,也影响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教材中已有内容的渗透挖掘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历史地理知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并进行渗透和挖掘,对于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观念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学习城市的区位选择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为什么有的城市千年不衰?为什么有的城市能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壮大?为什么有的城市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湮灭?为什么有的城市的发展历经几度兴衰?通过对北京、株洲、石家庄、开封、楼兰、扬州这样一组城市的历史变迁展开研究,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教学效果;学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内容时,可以提供洞庭湖区农业开发的历史地理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对围湖造田的原因?对长江洪灾产生的影响?农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5]。除此之外,在学习气候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主要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交通对城市形态和城市兴衰的影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等内容时,都可以进行相关历史地理知识和观念的渗透和培养。
(二)注重时间维度中人地关系的演变
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条主线,但是以往的地理教学侧重于当前人地关系的分析,忽视了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变对于今天人地关系的影响。今天一些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科尔沁地区的荒漠化、洞庭湖湿地面积减少、南方丘陵山区天然森林的消失、干旱地区的土地盐碱化、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恶化都与历史时期人类过度开发,不当的索取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黄河流域农业的衰落、运河沿岸城市的衰败、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上海的城市发展等人文地理事象也受到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移民垦荒、屯垦戍边、围湖造田、开垦梯田等一系列有关人地关系处理的做法进行补充和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汲取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深了其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养成。
(三)注重对地理事象进行“历史”的联想
地理教学中善于对地理事象进行“历史”的联想,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养成。例如学习人口问题内容时,针对我国何时开始“人满为患”的问题,可以补充“康乾盛世”时期和建国初期两个人口增长高峰期的历史地理材料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社会安定等因素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学习中国人口迁移内容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目前成为海外华人、华侨最主要的聚居区?借此向学生补充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方面的知识;学习人口分布内容时,针对美国东北部“冷冻地带”的人口密度最大这一“反常”现象,可以联系美国的移民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开发时间的早晚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而这一背离现象的存在也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口由东北部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的地理背景;学习鲁尔工业区内容时,学生会存有疑问,鲁尔区只有煤而没有铁,那么发展所需要的铁矿石来自何处?可向学生说明其早期发展所需的铁矿石来自近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而该地区正是历史上法德两国争夺的重点地区,地理和历史两科在此实现了交叉融合。
(四)注重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发展变化的地图。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所包含的时空信息,从而更好的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发展演变的规律。例如根据“日益萎缩的洞庭湖示意图(1644—1825和1950—1958)”,可以形象的了解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探究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及保护措施提供帮助;根据“塔里木盆地南缘古绿洲的分布图”可以了解该地绿洲分布变动的规律,为探究荒漠化防治措施提供帮助;根据“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示意图”可以了解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主要路线并据此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唐代商业城市和现代商业中心城市的分布图”和“北京市场区的历史演变示意图”可以形象的了解交通变迁对商业城市和城市内商业中心发展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制作、搜集和使用各类历史地图,例如Google Earth地球卫星全息软件中具有大量的历史地图信息,其亚洲地区的地图可追溯到1710年,不仅可以使学生纵向浏览时间为地理带来的变化,而且也将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穿越时空的体验,从而大大激发学习的兴趣。[6]
(五)注重地名学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
地名是地理环境的符号标记,其由来和发展变化可以折射出一个地区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地理教学中注重地名知识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历史地理观念的养成,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提高。例如汾河上游村镇古代以水、植被、动物命名的较多,说明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茂、动物经常活动的地方。这些古今都在使用的地名,成为了汾河上游环境变迁的“活化石”[7];学习土地荒漠化内容时,可以通过科尔沁地区由清初的科尔沁草原到今天的科尔沁沙地这一地名变迁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原因,为探究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提供帮助;学习水土流失内容时,可用海河的重要支流永定河(北京位于永定河冲积扇上)名称的变化为例来说明。根据历史上永定河名称由清泉河(别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到卢沟河(金)、浑河或小黄河(元代)、永定河(清初以后)的更替过程[1](15),指导学生分析该地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为植被保护和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参考。
(六)注重诗歌俗语等文学手段的运用
历史地理学的涵盖内容广泛,而诗歌、俗语、成语等文学形式言简意赅且通俗易通。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引入诗歌、俗语等文学手段并进行古今对照,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增强学习的兴趣,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观念的养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北方农牧界线的推移内容时,可以插入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习南宋和金对峙时期主要战线与重要关隘内容时,可以插入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6]学习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变化、人口迁移、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等内容时可以引入“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湖广熟,天下足”(明清),“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我国近代人口迁移的三条主要路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等俗语;讲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环境变迁内容时可以结合“泾渭分明”、“逐鹿中原”等成语的本义进行学习。
(七)注重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地理教学中引入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的优势来处理历史地理资料在时间链条上的空间特征,对于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由美国罗斯基金会资助,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具体承办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项目已经初步建成。CHGIS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中国历史时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依据GIS技术,表达这些基础地理信息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同时为用户提供最简洁的数据查询、检索、编绘数据地图和连接用户数据的功能。用户下载CHGIS数据后,可按中国历史上任何时间检索行政单位和聚落,也可以加入用户自己数据或按自己的兴趣建立特定的统计模型。CHGIS数据还包括历史海岸线、历史主要河流和概括性的地形图像,为不同需求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8]
总之,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和运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期望更多的同仁关注这一忽视已久的领域,让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仁之.侯仁之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3]朱士光.历史地理学中的“时空交织”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2-20(A05).
[4]严奇岩.论历史地理学在中学地理课中的渗透[J].教学研究,2009,32(1):74-75.
[5]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
[6]王洪瑞.《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4.
[7]霍岳飞.王尚义.汾河上游的地名透视环境变迁[J].沧桑,2006,(4):75.
[8]孔祥辉.高校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法新探[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