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课题研究 >> 正文
课题研究

《棋类教学对促进德育的研究》结题审批书

2011年08月16日 21:46 教科室 点击:[]

全国中中学棋类教学实验研究  

子课题结题鉴定申请·审批书

 

                  

 

 

课题批准号    [2006]100        

课 题 名 称  棋类教学对促进德育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所 在 单 位      徐州市第二中学 

填 表 日 期     2009 110

 

 

 

 

全国中中学棋类教学实验总课题组办公室

20089月制

 

 

 

    

 

本鉴定申请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全国中中学棋类教学实验总课题组办公室保护子课题组的知识产权,拥有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本成果的权力。特此声明。

 

子课题组负责人(签章)

 

2008121

一、基本情况

提交

成果

成果主件

研究报告

 

成果附件

 

 

申请结题鉴定方式

通讯□      会议□

通讯地址

徐州市第二中学

邮编

221005

联系电话

13813282529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务和职称

承担任务

尤建伟

徐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高级

编写计划、组织实施

王峰

徐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高级

查阅文献资料

贾国良

徐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高级

编写计划、组织指导

于斌

徐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高级

组织教学实验

刘阳

徐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一级

组织教学实验

王磊

徐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一级

组织教学实验

刘斌

徐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一级

组织教学实验

 

 

二、工作报告(不超过2000字)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等。

课题负责人: 张望

课题名称:棋类教学对促进德育的研究

研究内容:

1)围棋美的形式、内涵、特点;

2)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的原则、方法。

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12006.6——12月,成立研究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

22007.1——12月,收集、研究相关资料;

32008.1——12月,撰写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42009.1月,申请结题。

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棋类教学对促进德育的研究》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论文:《棋类教学促进德育方法举隅》。

管理单位:徐州市第二中学

完成时间:20091

 

 

三、研究总报告(不少于2万字,可另附页)

内容提示:研究报告是描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展和结果的文件,一般应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判断和评价。承诺预期成果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的课题,本“研究总报告”可作为课题鉴定的“成果主件”。

 

研究报告的基本元素

一、简介部分

1.标题   棋类教学对促进德育的研究

2.序言

现代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在1993年时,针对当时教育目标的严重异化和偏离——即“为考试而教育(教学)”的现状,我国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然。

素质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的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面向全体中中学生的教育;二是使中中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纠正片面的“应试教育”和畸重智育的倾向;三是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全面革新或革命。

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对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琴、棋、书、画” 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的围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美学内涵,具有教育(美育)、竞技、文化交流和娱乐功能,在学校积极倡导围棋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更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良好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因此,时代要求围棋审美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时代呼唤更好的围棋研究成果和更符合中国学校围棋审美教育的优秀实践模式。

 

3.摘要(不超过500字)

围棋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但是休闲娱乐的方法,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美育价值和哲理,更具有教育意义。在中学开展围棋教学,不仅可以开发中学生智力,培养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形式,更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本子课题是对围棋的学理性研究,由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围棋美和围棋美育研究两部分组成。围棋美的研究部分主要是对围棋美的形式、内涵与特点等的研究,围棋美育的研究部分是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围棋美育的原则、方法。

 

二、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研究目的:1)揭示围棋美的表现形式、内涵、特点;

2)探索围棋美育的原则、方法。

研究意义:1)填补围棋研究的空白;

2)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3)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假设:1)围棋是“由技进艺”的文化活动,围棋的艺术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审美价值;

2)围棋的形式美可以引发中学生对围棋的兴趣和美感,围棋美育能够提高围棋审美能力,有助于中学生对社会美的认识、理解,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3)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奠定了对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的心理学基础。

核心概念:围棋包含围棋美和围棋美育这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围棋美是指在弈棋中表现出的优秀人格品德、高雅棋风的社会美和棋器的形式美;围棋美育是指通过对围棋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培养,提高对围棋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教育活动。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围棋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宋元之间就定型为今天的围棋,而且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中,超越了技之局限而进乎道,具有了审美性,成为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然而,研究围棋的文献虽然浩如烟海,但都是对弈棋技法的研究,对围棋进行系统的美学研究几近为零。虽然有如崔鸿传、吴一江、王前民等众多排局大师创作了数不胜数的、深涵美学因素和审美意蕴的优秀排局作品,但这些大师们却没有对围棋美进行深入的学理性的研究。崔鸿传先生自1960年代开始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排局的创作,是把美的元素融入排局作品中的第一人,开创了审美围棋学时代,并引起了国内外棋刊的注意及重视,辽宁《棋海新友》的“排局美学鉴赏”、四川《棋牌报》的“排局鉴赏”、广东《围棋报》的“排局美学鉴赏百例”、哈尔滨《围棋研究》的“排局鉴赏”等是为刊登他的围棋文章而开辟的专栏,此外,黑龙江的《北方棋艺》、上海的《上海围棋》、台湾的《高雄棋园》、香港的《天下日报》、新加坡的《北斗棋苑》等报刊也都较多地发表了他的排局艺术论述。但是,先生的围棋研究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基本上是对排局作品的美学解读、鉴赏和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排局艺术创作,只是在有些文章中散见一些理论化的言语,而缺少对围棋美的抽象化、概括化、体系化的理论阐释,如对围棋美的本质、内涵、特点、规律等的研究,即没有从特殊、感性中超脱出来上升为一般、理性的认识和论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围棋美进行真正的美学研究还没有起步,即围棋研究尚属空白。

 

3.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设计:本课题是由围棋美和围棋美育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构成。研究的思路与步骤是:

一、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对围棋的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进行研究;

二、对围棋美的内涵、形式、特点进行研究;

三、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人手研究进行围棋美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可行性;

四、对中学生围棋美育的原则、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1)围棋美的研究:包括围棋美的表现形式、内涵、特点等;

2)围棋美育的研究:美育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形式逻辑法。

 

4.研究分析和讨论

一、围棋的概述

围棋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遵守共同的行棋规则轮流走子、通过合理调动和布置各自的子力、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智力竞技游戏。

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久远,趣味浓厚,一枰万机,变化莫测,包含着丰富的体育、艺术和科学、文化的因素。引人入胜的对局,构思精巧的排局,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它的魔力决不亚于一曲悠扬动听的音乐、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而临局交争时的斗智斗勇,更是其他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围棋融汇了古代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意识,围棋除具有雅俗共赏的娱乐性外,还兼有体育竞技,艺术欣赏等功能于一身,可以说围棋是高度浓缩了的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我国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因此,围棋在它流传至今的千百年来 ,深受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之喜爱。
   
围棋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沉沉浮浮,至今仍长盛不衰。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倡导和发展下,古老的围棋艺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早在上世纪的1956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就将围棋列入了体育竞技项目,使围棋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更由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老一辈和年轻的围棋工作者,无数的爱好者们为使围棋艺术尽快的走向世界,无不为其进行了呕心沥血的努力。

   
围棋的进一步的发展,是和其竞技性与艺术性并存统一的,古今多少棋手为之痴迷。进入二十一世纪,古老的围棋艺术更得到了飞速发展的广阔空间。据有关资料统计,围棋是我国普及程度最广泛的一项文体活动,其爱好者约有近三亿之众,这恐怕是其它任何一种体育项目也无法与其能相比拟的。

(一)围棋的历史沿革

1.围棋起源的传说

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久远,趣味浓厚,千百年来,深受我国人民爱好。由于围棋在我流传很广,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问题,说法也较多。

关于围棋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1)我国最早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是“尧舜以棋教子”的故事

2)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

3)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说:“雍门周谓益尝君:足下燕居,则斗围棋,亦战国之事也。”

这是几种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有的也有一定的根据,值得进一步追溯。从这些传说中已可看出我国古代围棋的萌芽。

2.围棋的发展演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围棋的发展也是这样。中国古代围棋的制度变化很大,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而且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下面具体的史料中便可看到围棋一路走来的足迹及其悠久的历史。

1)春秋战国时代的围棋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衰亡、封建社会刚刚兴起的时代。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文化大发展时期。当时的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军事学及体育艺术等等,都有相当发展。棋艺被当时学者认为是数学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这个百花园中开放。其实,棋艺与当时的天文学、数学、军事都有关,也可以说,它是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棋艺,统称博弈。博在古文献中或写成簿,也叫围棋。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围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围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围棋而舞郑女。”这说明远在战国时代,围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也证明中国“围棋”一词的来源,当出自此处,绝非舶来品。 据上述情况及围棋的形制推断,围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围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

2)秦汉时期的围棋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政权的统一,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其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如著名的《九章算术》的出现、造纸术的发明、张衡的地动仪、华信的医药学,都是这个时期对人类所作的杰出贡献。就围棋而说,当时不是专指单一的某种棋,除围棋外的其他几种棋戏如六博、弹棋等均称围棋。 

秦汉时期颇为盛行的塞戏,当时又称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围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围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祖国各民族的大融合,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生产有了一些提高,我国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象戏产生在南北朝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棋戏——如六博、塞戏觉得着法简单,趣味太淡,围棋则太费时间,而象戏却正好居二者之间,适宜于一般群众的文体活动。 

 

4)隋唐时期的围棋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因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诗,吴道子。阎立本的绘画及其他科学艺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宝库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这个时期的棋艺如围棋、围棋、双陆、弹棋等,也都有了新的发展。关于围棋活动的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与大罗国天女下围棋频输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岑顺》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岑顺梦见围棋的一段故事及《玄怪录·巴邛人》中橘内两个老人着围棋的神话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围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围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围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诗人白居易就有何处春深好,春到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鼓应投壶子,兵冲象戏车。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的诗句,描写出繁华长安市民的世俗游乐画卷。可见围棋在唐代已经成为大众流行的娱乐项目,不再是达官贵人们的专利。而围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5)宋代的围棋

宋代是围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由于火炮的发明,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起了新的变化,它反映到围棋中来,促使了围棋的变革。通过广大棋艺家对各种棋制的选择,经过了上百年的艺术实践,至北宋末逐步定型。因此,北宋末南宋初,是我国近代九十路围棋的定型时期。自此之后,我国围棋更向前发展了,围棋谱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数量上也逐渐增多了。

南宋时期,围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围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围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围棋子和围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围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围棋著述。

南宋是我国近代围棋定型后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定型后的围棋,艺术性和娱乐性都大大地加强了,深受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好。围棋在南宋初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已是家喻户晓。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现了专制围棋子和围棋盘的手工业者。 

6)明清时期的围棋

明清时期,围棋发展迅速,尽管当时在士大夫阶级中有弈博象贱之称。但在市民、手工业者及农民中却有很大的发展,而且一些文人学者如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都爱好下棋,使得围棋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围棋谱》等。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如周廷梅王再越、吴梅圣等,显示了围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明清时期随着围棋活动的广泛普及,棋具制作进入新的阶段,凡是可以制作棋具的材料在现存实物中均有遗存,种类繁多,美不胜收。可见,明、清两代的围棋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名手辈出,佳作如云,对棋理棋势的研究更加深化,促进了围棋文化的发展,是古代围棋史上的黄金时期。

7)新中国时期的围棋

新中国建立之后,围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围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围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围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陈祖德、邵震中、聂卫平、马晓春现在的有古力、常昊、张诩等,中国新生代还有周睿羊、孙腾宇等最为著名。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艺术排局逐渐从实用残局中脱离出来而自立,使围棋真正从“技艺”的层面上升为艺术,走上了以美学理论指导排局创作的“审美化”成长之路,并涌现出众多的排局大师,创作了数不胜数的、深涵美学因素和审美意蕴的优秀排局作品,增添了围棋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使围棋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其中,崔鸿传先生是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排局,并把美的元素融入排局创作中的第一人,开创了审美围棋时代,而吴一江和王前民两位排局家分别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排局,不仅形神惟妙惟肖,而且着法凝炼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证明,围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它与琴、书、画并列,被称为四大艺术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光芒夺目的一颗明珠。 

(二)围棋的特点

1.直觉性与理智性的统一

围棋是在两个人之间以回合的方式循环、连续进行的,有些棋着的选择可以凭直觉确定,如定式;而对有些局面的应对则必须冷静和理智,如送吃等的陷阱,单凭直觉行棋则必然陷于被动甚至死地。直觉靠长期理智对弈经验的积累,因此,能理智地处理事务是学好围棋的心理学基础,目的性知觉应有较好的发展。

2.专注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围棋是一项智力竞技游戏活动,要求棋手做到全神贯注,能够排除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专注于棋局中;同时,又要能及时地在不同的着法间游走、取舍,做到高度的灵活。而这需要注意力稳定;注意的范围较大;注意的分配能力较强;注意转移的能力较高。

3.形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

围棋的战术和着法体现为棋盘上各种子力的行走、布置,这是围棋的形象性;而围棋的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整盘棋的战术设想、每一着法的取舍要在大脑进行严密的论证,这又是一个抽象思维过程。因此,逻辑知觉、逻辑记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学习围棋的基础,并要求思维具有一定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4.阶段性与终极性的统一

根据弈棋的进程,虽然可以人为地把一局棋划分为开局、中局和残局三个阶段,但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明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对弈的目的是取胜,也是竞技围棋的终极性追求,一招一式的收获或阶段性的优势固然重要,是实现终极性目的的物质基础,但毕竟要为取胜服务,必要的弃兑战术虽然看似损失,可往往是取胜的法宝。因此,终极性的胜利是阶段性优势的积累,也是克服困难、扭转劣势的艰难过程。可见,稳定的性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取胜的心理基础。

5.竞争性与友谊性的统一

围棋是智力竞技活动,那么,竞争就是围棋鲜活的、残酷的表现形式。争胜就是双方共同的追求,但不是终极目的。虽然围棋有和棋的可能,但绝无双“胜”,却可双赢。在一着一式一回合的斗智斗巧中,各种才能,互不相让,为一巧着窃喜,因一败着暗悔,这就是围棋的竞争性。然而,围棋虽然是施展用兵之道、模拟战争的游戏,但毕竟不是打仗。你的着巧是因对手的着高,我的着败是因对手的着巧;与高手较量,虽败尤荣,更有收益。所谓胜亦欣然,败亦坦然,这是围棋的最高境界,更是围棋中友谊性的体现。

6.娱乐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围棋经过了千余年的沉沉浮浮,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的娱乐性。茶余饭后的消遣,百无聊赖的寄托,胜时的自得,败后的懊恼,无非是一个找乐;而当这种“乐”“找”到极致,当其中的“技”、“戏”与精神的愉悦、人生的体悟联系在一起时,便是围棋的另一个境界——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作曲家用七个音符谱成动听的曲子、优美婉转的旋律,摄影师用七种色光调绘斑斓的色彩、描画美好的生活,棋手则用七个兵种演绎拍案叫绝的精彩、惊心动魄的美感。精彩的对局,绝妙的排局,构成了围棋璀璨的艺术宝库。隐者柳下溪旁的雅兴,博彩闹市街头的乐趣,揭示了围棋娱乐与审美的合一。因此,娱乐性是围棋得以存在的根本,审美性则是围棋能够发展的源泉,二者同气连枝,共同构成围棋。

7.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作为一种智力竞技游戏,围棋兼具“技”与“道” 两个层面。就“技”而言,它是行棋争胜的具体走法、战术。而当棋技由浅进精,经过得其步骤、得形、得意而至会神,棋的境界就与艺术境界乃至道的境界相通,即“技进乎道”。此时,围棋就不仅仅是胜负之物,行棋也不只是争胜负了,而是深具文化之意蕴,彰显艺术之魅力了。

围棋的产生和演变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中华民族“贵合尚中、文质彬彬、然君子” 的传统文化性格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心理与斗力性的竞技格格不入,因而以斗智为主的棋戏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模仿战争的竞技性游戏,围棋从其形制到内容,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体制,在充满了激烈的厮杀、冲突的同时,也满足了中国人的竞争欲、好斗欲,特别是当这种争强好斗在现实生活中被视为非君子所为而受到贬抑时,围棋便成为最好的移“情”之物,构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一种全民族性质的“欲望”代偿,并兼具教化和陶冶功能的文化活动,进而凝成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围棋作为与琴、书、画并列而象征中国古代文士智性才情的文化形态,已超越了游艺之局限,成为充满社会和自然元素与人生哲理的艺术。从艺术的角度审视围棋,它首先是一种行为艺术,行棋的行为、过程是围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直接面对观众时,与表演艺术相似,具有表演性;其次,精彩的对局是行棋双方的一次艺术创作,而排局是由人为加工排列组合拟制,并按照围棋规则弈棋而成的棋势,实质上是一种艺术创作(尤其是艺术排局),而对局谱或排局谱就是一种供人阅读的“艺术文本”。因此,这是棋艺的境界,更是艺术的境界。

(三)围棋的功能

围棋集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身,它可以提高人们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培养人们勇敢、机智、沉着、果敢、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文化娱乐活动,围棋不仅能够娱乐休闲,更是一门开发人的智慧、锻炼人的思维、提高心智水平、陶冶情趣的综合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益智功能

围棋是“智慧的体操”。围棋对弈是一种智力竞技,下好一盘棋需要研究全局的形势,又要考虑局部的攻守措施,这就要求人们讲究战略战术。棋局变化多端,每盘棋的走法各不相同,每一着棋都不可能有现成的样式供人去模仿,都需要对弈者去发现、创造,每一步棋都是对局者聪明才智的体现。而且,棋局发展又遵循特有的规律,要求人们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棋战两军对垒,要讲究战略战术,可以培养人们缜密的思维能力和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因此,围棋又被称为“智慧的试金石”、“聪明人的游戏”。

2.娱乐功能

围棋作为一种充满智慧的娱乐活动,无论是对弈全盘还是解个排局,都充满魅力,引人入胜,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男女老幼,都可以成为弈者。

下棋,对儿童是游戏,于青年是斗智,对老人是消遣,品评其中奥秘,其乐无穷。 “棋艺”就是人们对围棋奥秘和围棋文化的集中总结,尤其是排局。一个奥妙的排局,常常是表面看来一方已处于绝对劣势,却有一系列“起死回生”的妙招可以解救。在演变中,双方都是危机四伏、草木皆兵,形势变幻无常。一步绝招,可以置对方于死地;一处疏漏,又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欣赏这样的排局,其微妙之处令人击节、赞叹不已,把人的思想带到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而创作这样的排局,则是经过长期构思,反复琢磨,综合考虑,多次修改,使棋局矛盾更尖锐、更突出。这就培养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在创作排局和欣赏排局的过程中,能深刻地感受到围棋的艺术魅力,获得高雅的娱乐休闲体验。

3.教育功能

围棋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冷静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围棋对弈是一场不见硝烟的争战,双方各不相让,对弈中难免出现失误,棋局的优势与劣势经常互相转换,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临危不乱、临胜不骄的品质。从统计学都意义上讲,围棋的成功率棋力占70%,心理占30%。如果棋手心理素质差,比赛时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招致败局;而善弈者能够克服心理焦虑消除紧张情绪,从而致胜。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开发是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为前提的。围棋所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阵地。围棋棋局变化犹如浩渺的星空,对局双方在对弈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脑力活动,不断思索,反复比较,时时进行形势判断,根据双方的实力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作战方案,选择最佳着法。因此,围棋棋艺构思的过程,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更是提高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最佳手段。

围棋还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围棋是在两个(群或组)人之间进行的智力和心理较量,需要安静的环境和高雅的举止,需要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如摸子走(吃)子,落地生根,不得悔棋;不喧哗,语言文明。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在兴趣盎然的对弈中塑造中学生的道德品质。

4.审美功能

围棋在古代与“琴、书、画”并为一谈,可见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美感。棋盘“楚河汉界”、“中线”等特点无不体现出一种平衡美、对称美,这也是古人审美的一种标准;全局各子的调谴需要联络性、灵活性、大局观,追求图形阵势的协调性;在对弈过程中,一盘完整的精彩对局,就好比一曲优美动听的七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又好比一幅完整的书画,从字里行间品味它的铿锵有力、它的行云流水、它的气势磅礴,充分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尤其是精妙的排局,其绝伦的着法,令人拍案叫绝,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渗透着人们对围棋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的追求。

(四)围棋的分类

从弈棋的目的角度,围棋可以分为娱乐围棋、竞技围棋和艺术围棋三类。

“娱乐围棋”不为争名夺利,目的和特征就是好玩,所以没有必要也无法限定玩的形式。如果纯粹为了消遣或者只想锻炼自己的思维,不计较胜负,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可以享受到围棋的乐趣。

“竞技围棋”有名利之争,竞技围棋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如果是现实比赛,就目前来说,就是纯人对纯人这一种形式,除此之外的任何形式都是“非法”的。

“艺术围棋”是探究围棋的规律,发现新的内容或追求审美愉悦为目的的弈棋。艺术围棋超越了娱乐,也超越了竞技,不限于形式,以揭示围棋的奥秘为终极目标。

相比较而言,“娱乐围棋”只是为了“高兴”或求得“一乐”,是休闲和消遣,不追求有物质利益的收益或回报,也不追求高雅的审美愉悦;“竞技围棋”就是为了功利,胜者之名赢者之利,尽管很辛劳、艰苦而没有乐趣和美感;“艺术围棋”是超功利的,追求的是艺术创造和审美,是对“娱乐围棋”和“竞技围棋”的超越。

(五)棋局的划分

根据弈棋的进程,一局棋可人为地划分为开局、中局和残局三个阶段。到20世纪30年代,又划分出排局一类。

1.开局

开局也称“布局”,是指双方按各自的战略思想把棋子布成一定阵势的阶段,通常在10回合之内,有的可达到15回合,其正确与否,对中局、残局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开局有定式可以依照,是整个对局的开始和基础,可分为先手和后手两种。前者一般为主动进攻,后者则根据对方的情况,采取守势或相互争先。

2.中局

中局是阵势布列后双方棋子接触、进行扭杀的阶段,介于开局与残局之间。中局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通过一些战术来扩大或谋取优势为自己接下来的杀棋(残局)做好准备。提高中局实力的办法就是多看高手取势方法并多实践。

3.残局

残局即一局棋的尾声阶段,是经过中局的搏杀,双方兵力消耗过半而形成的不完整的局势,是双方对局的最后结果将在这一阶段产生。

残局来源于对局,服务于对局。它能启发悟性,开阔视野,使人们在沉思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在启迪中触发人们作高一层的联想,得到美的享受。它有认识作用、娱乐作用和审美作用,是包括排局家在内的所有围棋研究者的必修课。
   
残局可分为实用残局和实战残局两种。实战残局一般是由实战对局中精彩的残局部分被截取下来(有的经过适度的加工调整)而成的,实用残局大多是由人工仿拟实战中有可能出现的局势构思排拟而成的。实用残局棋子少,着法凝练简单,易于记忆,具有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特点。它能提高人人们的艺术趣味,给人们以技巧的启迪和诱发。

拆解残局可以提高棋力,在下棋时知道何种情况下可以简化局势进入例胜。无论是例胜、例和、或维持复杂局面都需要掌握残局技巧,否则和棋和不了、赢棋赢不下、胡乱兑子造成败局。学好实用残局是对局势审视的重要一部分,特别是江湖残局。江湖残局咋一看几步棋就可以取胜,其实不然,它形势惊险,着法巧妙,变化莫测,处处都是陷阱,每个变化都有几个分支,着法较长(一个七星聚会可以写一本书),一步不慎就落入败局,最能体现民间棋手的战术,对围棋残局阶段杀法也颇有实用价值。研究江湖残局对思辩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对中局会有很大的帮助,对开局转中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残局是围棋的基础,正规学棋的都是先学残局,再学开局,然后中局。

4.排局

排局是人为加工排列组合拟制并按照围棋规则弈棋而成的棋势,它衍生于残局但不同于残局,是由人工特意构思、排拟而成的各种局式,是一种创作。排局种类颇多,可以归结为实用排局和艺术排局两大类。实用排局以提高棋力为目的,可以等同于实用残局;艺术排局以追求形式上的(如排局谱)趣味性、艺术性和美感为目的,更趋进于艺术创作。可以这样理解:残局是指一局棋的最后时刻,是实战中实际发生的;排局是人专门设计出来的,练习心算和棋力的。排局不一定全是残局阶段的,也可能排出中局阶段子力很多的排局,但肯定没有开局阶段的排局。排局也可能有实战中出现的,但大多数是实战中不可能出现的。

围棋排局浩如烟海,一般都有一个颇具文化内涵的局名,或是对攻杀技巧的概括,或是对主打子力的赞誉,或是点明局中棋子的数目,或是描绘盘上棋子的构图。其形式有的选取成语典故,有的化用古人诗句,大多含蓄传神,有画龙点睛之妙。桔苑无涯,美不胜收。

(六)围棋的教学

不同的学习目的,则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一般娱乐下棋,就可以从实战学起,而且怎么学都可以,没有必然的途径,乐趣就是最终目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必要那么枯燥!如果想在棋盘上以取胜为目的,而且还要尽可能迅速地实现这个目的,那么就必须按照一种途径来学习了。这个途径是:残局→中局→开局。
   
1.先学习残局,而且是先学习实用残局

残局子力较少,形势一般较为明朗,变化比中局简单,优劣也较易区分。在残局的战斗中,残局知识与残局经验颇为重要。残局知识丰富的人懂得哪种局势可胜、怎样胜法;哪种局势可和、怎样和法,这样就不会错过战机、误入歧途。残局经验多的人,能正确地审形度势,能及时抓住各种形势下的胜、和时机,能较准确地掌握攻防节奏,能娴熟地运用各种战术技巧等等。残局知识可分为残局定式、残局妙手、对局残局和生死棋型等。

残局定式是残局的例胜、例和定式,是残局的基础,它有固定的走法,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定式残局是古今实战经验的总结成果,对实战中的残局阶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有懂得了例胜、例和的残局定式,才能在实战的残局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招法的选择。所以说,定式残局是残局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应是学习围棋时首先掌握的基础知识。

残局妙手是残局的精华。围棋是以战术手段为主体的战斗,而战斗是多种多样的。在残局这一特定阶段中,妙手往往在胜和的关键时刻起决定作用,它是棋手们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是残局中各种各样战术的精华,颇能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只要大量地学习残局妙手,就能不断地丰富残局知识,逐步积累残局经验,领会和掌握各种各样巧妙战术的运用要点,提高驾驭残局的能力。

对局残局是实战中的残局,尤其是名局的残局,更是残局的典范。残局的知识和经验,一部分是在实战对局中直接得到的,而大部分是通过观摩名手对局(实战、记录或评注)和研究棋谱而间接得到的。这些知识和经验,虽然一般较为零碎,不系统,但对提高棋力却有最重要的作用。

在积累了一定的残局定式基础知识,了解了一些残局战术运用要点后,应该广泛、大量地学习研究名手对局中的残局。名手对局残局具有较高的水平,是学习的典范,认真地分析研究这些残局,可以提高残局的实战能力和理论水平。

学习名手对局残局,一要广泛涉猎,各种类型、形式的残局要多见一些,获得的知识面也就较宽,可以互相比较、借鉴,少受局限;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这样走?还有没有其它走法?对方有什么应着?等等。有意识地多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经常性地分析、比较,以至验证,就会在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积累一些活的知识和经验。

生死棋型是残局中的瑰宝。世界上任何一种棋戏,还没有像我国围棋中的江湖残局这样深奥有趣。其埋伏、陷阱、花样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其艺术欣赏价值足以使广大棋迷为之倾倒、废寝忘食。观摩古谱排局,研究生死棋型,对提高残局功力有一定的作用。

在观摩江湖残局时,应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裹足不前;二是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地通过实践和总结来验证自己获得的残局知识和经验是否正确,并不断修正和补充。

残局的学习以屠景明编著的《围棋实用残局》学起较好。这本书好学,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就可以了。要求每一局都背下来。在实战中,只要到残局,符合书上残局定式必胜局,一定要拿下。巧胜局,也要拿下。例和局,一定不能输。然后学习排局,先学红先胜局,然后学红先和局。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否则难以深刻理解各个棋子的功能;不能深刻理解各个棋子的功能,怎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威力呢?从目前很多专业棋手的实战对局中,可以看出,这个部分他们欠缺的。稍后可以同时学习大师们的实战残局。没有上面两个过程,则难以理解大师们的实战残局,无法较好的学习。
    
2.学习中局

各种常用的中局战术,以及各种战术的组合运用。这个过程仅仅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需要深刻理解。中局的学习过程难度要远远大于残局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不但需要具有死记硬背的能力,而且需要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能够在实战中灵活运用这些战术组合。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开始要求天分、需要一些悟性了。
   
这个阶段可以大量地用实战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各种棋子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是对强子的理解,而且包括对弱子兵卒、仕相、将帅的理解,以及各种棋子的配合能力、协调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并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弱子的效率,让这些弱子能够充分地,最大限度地配合强子协同作战。
  
 3.学习开局

这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前两个阶段的扎实、雄厚基础才能学,否则不可能学好开局。开局的学习难度远远大于前两个过程的总和。开局则要求更多的天分和悟性。这是由开局的目的决定的。开局的目是要在10~15个回合之间占优。而不一定要在3~5个回合一定要占优。甚至允许在第3~7个回合内以表面上的劣势为诱饵,来和对手换取第10~15个回合左右的优势。
   
开局最难走的就在于4~6个回合左右这几步棋。因为要求这几个回合要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前几个回合的落子效率,以后的每一步棋,都要与这几个落子发生最充分的联系,使其尽可能多地延长以前每个落子的效率。并且还要考虑以后若干个回合,即10~15个回合以后局势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一相情愿的,而是在对方参与的情况下的一种局面的发展。

以下内容略:

【围棋的棋子和棋盘】

【围棋的走棋和吃子】

【围棋的常用术语】

【围棋的记谱方法】

【围棋的规则和棋例】

【围棋棋子的子力价值】

【围棋的杀法】

 

二、围棋美的表现形式、内涵、特点

(一)围棋美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文化,围棋包括“道、技、器”三个层面。“道”即棋道、人生之道,在行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格境界;“技”即行棋的技巧和风格;“器”即棋具、棋谱。相应的,围棋美也体现在“道、技、器”三个层面,即棋道之美、棋技之美和棋器之美。

1.棋道之美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有两种本能:求生的本能和致死的本能。求生的本能体现为生命的欲望与创造,致死的本能则是一种趋死情结,表现为人的攻击性、破坏欲、虐待欲等。这两种本能的实质就是竞争与征服,是个体的人证明自我的一种方式。为了争胜、征服,争斗、欺诈、损人利己、锱铢必较、巧取强夺、你死我活等人类恶的一面(恶的本能)在人类历史中时有体现。然而,在人类社会的文明时期,这种恶的本能是应该在最大范围内被抑制的。因此,竞技就成为文明时代人类变相满足攻击性欲望的合理渠道。

围棋是极具仿真性的智力战争游戏,不被文明社会容纳的恶行可以一幕幕地再现于棋盘之上,而且名正言顺,不必心存负罪之念。然而,围棋之道不是指导在棋盘上攻城掠地的行棋理论、“害诈争伪之道”,而是人道,做文明人之道,行棋就是“半壁河山半攻守,半争成败半悟道;棋道之美也不是大砍大杀取胜后欲望的满足,更不是江湖红盘棋和浑盘棋中通过使托设陷、哄局换子而乱中取利的不义之举,而是在遵守棋规、尊重对手前提下行棋,并且做到胜也欣然,败亦坦然,“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着”(汉魏·徐干《中论第七》),在行棋过程中养“静气”、平“躁气”、致“道气”,实现心性的内在超越,进而达到“会天地之精,通万物之变,效人心之灵”(明·郭子章为汪廷讷《坐隐弈谱》之序)的审美境界。因此,棋道之美就是通过心洞察棋局之奥秘、体察天人之大道的人格修养之美、道德境界之美。

2.棋器之美

围棋是我国四大传统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棋器,便是她神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物质载体。精美、艺术化的棋器是围棋美的直观表现。本文所言之棋器包括棋具和排局(谱)两部分,棋具主要指棋子、棋盘、棋盒、棋桌等。因此,棋器之美可分为棋具的材质、形制美和排局的艺术美。

1棋具的材质美

宋代时就已是“象戏,家澈户晓”(宋·洪遵《谱双·自序》),棋具已成了热门商品。可以说,从南宋时开始,凡宜于棋具的所有材质就已经全部出现。虽然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有些材料并不适于作为棋具用材,如玉、瓷、水晶等易碎品,但是,文人权贵、才子佳人的弈棋是为追求闲情雅趣时,这样的材质当然是最佳的选择,其审美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这也是棋具美的集中表现。

2棋具的形制美

至宋代,围棋的棋子完成了由“立体——一面图案、一面文字——文字”的发展,走上了文字化道路。这虽然失去了立体棋子的形象性美感,但圆子、方局、线格的组合却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尤其是汉字书法艺术介入围棋,在行棋同时又可欣赏到优美的书法艺术,这无疑丰富了围棋艺术的内涵,更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特色。宋徽宗赵佶虽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却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瘦劲流动,瘦而不枯,广受喜爱,在开封出土的棋子中就有宋徽宗用优美的“瘦金体”字书写的文字。

3排局的艺术美

完整的一局棋通常可人为地划分为开局、中局和残局三个阶段或类别。20世纪30年代排局家许弼德先生首先提出了排局的概念,即由人为加工排列组合拟制,并按照围棋规则弈棋而成的棋势。(钟志康,《围棋排局初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8月,第1页。)

围棋排局衍生于残局,但与实用残局不同。实用残局脱胎于对局中形成的局势,着重实用性,而排局(尤其是艺术排局)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拟定的局势,着重于艺术性。排局的涵义已不是单纯提高运子能力和熟练杀法——实用,而是追求更高的层次——艺术。尤其是图字形局和趣味棋局,除了具有实用性外,更多的是艺术性和审美性,演绎后往往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

排局的本质是审美的,是艺术的组合,美的创造。它在符合棋规的前提下,突出围棋中的运子、兑子、抢先、博杀、谋和的某一部分,夸大围棋中的某一因素,经过美学的思维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排比、分析、概括、集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尽力渲染,起承转合,照应埋伏,构成一个大开大阖、波澜起伏、连绵不断的有机艺术整体,幻化出多样的美,展现出“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妙境,让人惊讶,引人遐思,使人快乐,给人持久的美学的愉悦。特别是把奇特的、险恶的画面凸现于读者面前,造成石破天惊的极深的印象,得到感官的享受。

作为棋艺上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组成部分,排局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以“子少型新,着简奇妙”为佳。排局之美主要表现为造型美、怪诞美、意蕴美和震撼美。

排局的造型美。排局是排局家的艺术构思、艺术技巧和艺术趣味诸因素的综合表现,是对局所不能替代的。作者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是通过子力的位置和数量(即排局谱的造型)实现的,因此,排局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刻意性,其中的图字形局和趣味棋局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排局的造型美的完美体现。如著名排局家吴一江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排局,以最少的子数把表现对象的外形和个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画面保持了清楚、均衡、稳定的同时又不失活泼、浪漫、俏丽,温顺的小羊、活泼的小兔和威风的猛虎等造型给人以独具情趣的艺术享受。而且,这些作品并不是单纯的形式游戏,同时招法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图着结合;拆解时既欣赏到了排局的造型之美又体验到了围棋的技艺之美,是真真正正的艺术创造,是众多图字形局的代表作,体现了排局家对围棋思想的追求,更是排局造型美的最好体现。

排局的怪诞美。怪诞的现代含义是“以反常的不合理的形式和其他超现实的表现手段创造出诡异、荒谬的艺术形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977页)。怪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以极端反常化为构成方式”的特征,即“用最熟悉的构成最陌生,最明白的构成最神秘的,最浅陋的构成最智慧的”。排局的怪诞美恰恰具备这样的特征,主要体现于棋子力数量与位置的“不可能”和局形的大胆夸张变形。咋看,画面怪诞荒唐,有悖常理,如兵卒齐全都进入了对方阵地或无将帅。这是排局造型的特点和排局艺术手法的基础,排局的生命、光彩、趣味、魅力,恰恰就在这种“夸张”之上。排局的怪诞美就是通过对对局中的自然形态的改变,由生活美向艺术美的升华而实现的。

排局的震撼美。排局不同于对局。在局面上:对局的局面是逐步展开,双方的棋势(子力、子数)基本是处于均衡状态,不会有太大的悬殊;而排局一般是一方(通常是黑方)的棋势直观的感觉是异常强大,(江湖排局虽然是初看红方可轻易取胜,实则是黑方有憾人的妙手陷阱,极易弈和甚或取胜),尤其是趣味棋局,双方子力开始就处于力量悬殊状态,(通常是黑方)子数远远多于对方甚至是16子全,而红方子力甚弱甚至只是一孤兵,局面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于心理上,对局是渐进危局,心理上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局势一般不会有突兀感;而排局是一方(通常是红方)直接被置于险地危崖,错一着即满盘皆输,心理直接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就是说,排局是使一方(通常是红方)直接面对的是险象危澜、变化莫测、胜负系于一着之间的重压局势,然而红方通过巧妙的招法:或是险象环生的短兵相接、或是着法精警的冲锋陷阵、或是变化万千的迂回击杀,一旦解困扶危、力挽狂澜、化干戈为玉帛亦或取胜,此时心理重负如土委地,必是神情倍爽,美意欣然。这种巨大的反差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产生震撼之美感。

排局的意蕴美。由于排局谱上的“图形”是由一个个的“点”(棋子)组合成的,故而有些排局看上去既不形象也不怪诞,更无震撼之感;但通过恰当的命名或诗意的阐释,却能使人感到异常的意蕴美。《秋雁斜飞》是排局家吴昆童的一则作品,局谱呈现的是右上左下走向的两条平行线,如果只看局谱,相信多数人不会有太多的美感;然而与题名“秋雁斜飞”联系起来,就不禁令人产生“雁字天边”(宋·魏了翁)、“雁点青天字一行”(唐·白居易)的意境。潘煜春的《金杯》,单就局谱来讲,几乎无美感可言,甚至有些呆板无生气;但若配以张永枚的诗作《杯》,却不由得使人产生于星空下的海滨举杯邀月的意蕴。作品《雄鹰展翅》倾注了排局家吴一江对鹰的崇敬,如果只读局谱,不容易领会作者的深意;但是,配上题名,再与王德利的《鹰之祭》的诗意相结合,则是一只傲立于高山之巅的雄鹰跃然纸上:它面对苍茫,振翼待举,勾形的巨喙,栩栩如生,扭转的头部使画面静中有动,鹰击长空的王者意蕴油然而生。因此,好的排局还需点睛的命名和诗意的阐释方能尽展其意蕴,读排局亦需细品题名才会深谙其意蕴之美。

(二)围棋美的内涵

作为一种游戏活动,围棋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具有社会美,由于其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又使得围棋具有了艺术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构成了围棋美的内涵。

1.围棋的社会美

游戏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审美性和道德性是其中的最基本的两种精神活动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审美的活动必然要求符合道德的意愿,道德的意愿往往必须满足审美者的生命意志”(《审美与道德的本源》,李咏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页)。围棋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以遵守共同的行棋规则、通过合理调动和布置各自的子力求胜的智力竞技游戏。那么,在围棋活动中,会随时体现出人(棋手和观众)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如棋手是否遵守规则,是否尊重裁判和对手,观众是否能保持安静,礼貌观战。因此,棋手和观众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就构成了围棋的社会美。

2.围棋的艺术美

围棋是一种智力竞技游戏,棋技自然是对弈的基础。而当棋技达到出神入化、“进乎道”的境界时,当弈棋不只是争胜负和娱乐,即超越了“娱乐围棋”和“竞技围棋”而达到“艺术围棋”时,棋技便成为一种艺术,弈棋便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艺术创作。这就是围棋的艺术美的体现之一。

围棋的艺术美的另一体现是艺术排局。如今,排局(尤其是艺术排局)已成为围棋不可分割的、独特的组成部分。艺术排局是以棋规、棋技为媒介,以审美为旨归的艺术创作,艺术美是它的追求,这也是围棋的艺术美的集中体现。

(三)围棋美的特点

1.围棋美的具体形象性

围棋是一种智力竞技,双方智力的角逐是借助棋具(棋盘、棋子等)这一介质进行的,因此,棋具便成为围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棋具用材的优质化、棋具制作的工艺化是围棋美的具体形象性的一方面。

围棋美的具体形象性的另一方面是艺术排局局谱。排局谱就是排局家用七个兵种、32枚棋子在棋盘上描绘的“图画”、演奏的“乐曲”,这“图画”的意境和“乐曲”的韵律是通过棋子的摆放直观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的。

2.围棋美的潜在抽象性

人的道德品质的优劣、精神境界的高低属于社会美范畴,这种美是观念性的、抽象的,只能通过人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围棋是人类的一项社会活动,参与者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必然有优劣、高低之别,这种差别不可能凭空显现,只能在弈棋的过程中,通过对规则的遵守程度,或是对裁判、对手的态度,或是观看比赛的表现(如观棋不语、保持环境安静)等体现出来。

3.棋具美的时代性

1)棋具之美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性

围棋的历史悠久,雅俗共赏,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分贵贱,皆可操持一二。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在对棋具的选择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棋具之美的差异性也异常之大,主要表现为民间棋具的质朴美、文人棋具的清雅美、皇族贵胄棋具的高贵、富丽美。

与围棋相比,围棋易学时少,老少咸宜,在民间很易普及。由于财力所限和情趣差异,普通百姓对棋具的认识就是一件器具,能满足行棋的要求就行。因此,材质以普通木质、陶瓷为主,宋代时铜材质占相当的比重,做工上比较简单,基本没有什么装饰,表现为自然的质朴美。

文人雅士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其得志时会表现自己的高雅脱俗,失意是就要体现自己的清高逸致。因此,琴棋书画就是他们寄托自己情志的载体。在棋具的材质方面多是玉、牙、名木(檀木、花梨木、楠木),工艺上一般不作过多雕饰,素光纹质,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清雅美。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天然棋具。天然棋具主要指天然生成的棋具,多为石局(局,指棋盘)。古代文人对弈棋环境最为看重,在大自然中,山水与诗酒琴棋融为一体,竹间松下,流水石局,“泉清石布博棋子,萝密乌韵有簧言。”(刘禹锡)天地间一妙境地!这是文人棋手追求的境界:弈境清远,意趣幽深。在这里,棋具已绝非简单的道具,而是文人心中的理想和寄托所在,弈者、弈具、弈地三者的内在联系凸现出来。可见,棋具确是围棋艺术和体现围棋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皇族贵胄处于封建社会这个金字塔的最顶层,在政治、经济领域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和占有权,有充裕的条件满足自己奢华的消费和享乐。因此,在棋具的用材上多是琥珀翡翠金银玉,玛瑙珊瑚木牙犀等名贵之物,在工艺上几乎用尽了嵌、填、界、镂、刻等所有技法,装饰华美,追求豪华、精致、大气的风格,对棋具的追求达到极致,体现的是高贵、富丽美。

2)棋具之美的审美风格的时代性

由于不同王朝在政策、制度及对围棋的观念、态度上的差异,使得棋具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宋朝统治阶层对围棋的迷恋,使得围棋的盛况超过了围棋,出现了第一个高潮,相应的,棋具的制作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开始出现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和意义的高档棋具。棋具制作精致、装饰华美、材质高贵,尽显皇家气派的风格,兼具高雅、大气之美。如“四周有阑,沉香为局面,牙栅界之,其外用用乌木花梨白檀,数匝缘饰,以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而浪头填以银,芬芳袭人”元代统治者不提倡、甚至禁止围棋活动,致使围棋的发展走入低谷,进一步走向民间,棋子名称写法出现变革,但几乎无美可赏。只是景德镇青花釉里红棋具的出现给这一时期的棋具添了一点亮色。明代的高档棋具呈现为两种风格和类型:文人棋具和贪官棋具。由于明朝的统治者在加君主集权专制的同时,对思想文化也严加控制,一些文人不得志转而寄情山水和娱乐,因而充分反映文人风格,追求古朴风尚的木质棋具登上历史舞台——文人棋具出现。明代文人棋具充满了“古朴精丽”的文人趣味,材质为高档名木,棋子上的字体气韵生动,造型古朴流畅,刀法工稳有力,单刻双刻兼有,完全符合“造型简练,以线为主;结构严谨,做工精细;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的明式家具风格之美,可称为明式围棋具。

另一类型是权臣拥有的棋具,材质主要是金银玉牙水晶玛瑙,做工精美,但主要不是用于对局,而是作为财富的象征。

清代棋具的主要用材与历代相比并没有什么新的变化,但艺术风格到清中期渐渐失去了明代古朴简明之风,雕刻、镶嵌工艺大量用于棋具的制作,呈现为繁琐、奢华、富丽之美。镶嵌棋子常见的材料是木、牙、骨、竹玉的互嵌,而螺钿嵌基本上只用于棋桌、棋盘的制作。如红棋子为翡翠用珊瑚组字嵌入,黑棋子以素玉用琥珀刻字嵌入,围边雕有两条龙的象牙棋子等,工艺精妙、价值连城,是清代高档镶嵌围棋的代表,追求的是一种豪华富丽的效果。

民国至今,棋具的生产制作以适用价廉为主要取向,几乎没有了艺术性和在审美方面的创新。只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短时出现过立体围棋。虽然造型逼真、形象栩栩如生,但是模具生产,少了些艺术意蕴。

 

三、中学生围棋美育

(一)美育概述

美育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其实质是“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虽然审美活动能够超脱而且必须超脱日常生活中的功利与是非,但却超脱不了心灵上和道德上的功利和是非,即审美可以超脱物质上的功利,但却超脱不了精神上的功利。美育要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功利活动。所以,美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选择、运用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育者的审美经验,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境界,建构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进而实现审美自觉,达成审美人生,即通过对美的体悟和认识教育人,并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可见,美育是一个有目的控制的定向有序的审美塑造活动过程。

美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成为“审美的人”,进而实现由“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飞跃,形成完美的人格,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精神上获得解放与自由,进入到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美育的任务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美育的特点是:(1)美育是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实现和完成的,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约束;(2)美育是非强制的,心甘情愿的;(3)美育是从内心情感的角度打动人,是不可抗拒的;(4)美育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可以满足欣赏者的情感需要;(5)美育成效的潜在远期性,决定了美育不能立竿见影和速成;(6)美育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应拘泥于形式。

 

(二)对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的目的、任务

美育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艺术作品、道德楷模和英雄形象是最佳的美育媒介。围棋是彰显中华文化意蕴、深含美育功能的审美对象,具备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价值。

对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围棋这项具有艺术性的游戏活动为媒介,通过弈棋活动,培养学生对围棋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灵和谐发展,实现在其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棋器形式秩序的艺术美和以围棋为媒介所体现的人伦关系秩序的社会美),为其道德意志和理智的发展打下必要之基础的目的,完成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认识围棋之美的任务。

(三)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的可行性分析

1.围棋是具有美育功能的审美对象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道精神面貌。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不同的美表现于特定的物质形式,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然后构成审美对象。

围棋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极具仿真性的智力战争游戏,历史悠久,而且雅俗共赏,不仅仅是胜负之物,已成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超越了游艺的局限,是一种深具艺术魅力和美育功能的社会文化活动。

美是人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主要有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作为一项具有艺术魅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围棋美主要体现为社会美和艺术美两种形态。

社会美是直接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广泛地存在现实生活中,有属于个人的心灵美、情趣美,有属于人际之间的语言美、行为美,有属于群体活动的道德美、人情美。这样,社会美对于人的教育和影响就非常之大。从社会活动的角度审视围棋,它能充分地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情趣等社会美。柳下溪旁是隐者的雅兴,闹市街头有博彩的乐趣,不同的行棋“境域”的选择往往折射出行棋者的审美情趣、审美境界和审美追求。

艺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创造,艺术美是最能体现人类不断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美,往往标志着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艺术给人以最充分最完满的美的享受,最充分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最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积极地有意识地要把人们的审美意识引导到一定的方向上来。所以,艺术鉴赏是最重要的美育方式。从艺术的角度审视围棋,它是一种行为艺术,行棋的行为、过程是围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直接面对观众时,具有表演性,与表演艺术相似;同时,精彩的对局是行棋双方的一次艺术创作,而排局是由人为加工排列组合拟制,并按照围棋规则弈棋而成的棋势,其实质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可以说,对局谱或排局谱就是一种供人阅读的“艺术文本”。

可见,围棋是彰显中华文化意蕴、深含美育功能的审美对象。

2.中学生已初步具备接受围棋美育的心理基础

围棋是一种智力游戏,棋子位置的变化只是着式、回合的记载,是整局棋战术构思、抽象思维的形象体现。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围棋、进行围棋美育,需要目的性知觉、逻辑知觉、逻辑记忆、抽象思维和想象要有一定的发展,需要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注意、相对稳定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围棋是一项社会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维护、处理人际关系的水准、境界,即道德品质的层次,这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需要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能力,并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进而指导道德行为的实践才能体现出社会美。因此,能够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情感的倾向性趋向定型,逐步具有原则的指向性,是进行围棋美育的基础。

围棋是一项具有艺术美的事物,尤其是排局,直接表现为形式美的特征。围棋的这种形式美除了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还具有一定的比拟、象征性。因此,对围棋形式美的感知还需要有一定的移情、联想能力。

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上述条件或要求,可以对中学生进行初步的围棋教育和围棋美育。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见附录)

(四)中学生围棋美育的原则与方法

美育的过程一般是通过个别的形象,从大量的偶然中得到必然,从个别的细节上升到普遍旨趣。在对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时,应充分考虑到围棋美既有具体形象性的一面又有潜在抽象性的一面的特点。因此,中学生围棋美育原则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应以美育的理论为指导,从围棋的特点和围棋美的特点出发,做到多样化,针对性,不可强制和急功近利。

1.对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的主要原则

1)兴趣先导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识兴趣(亦称求知欲),是指学习活动中力求接触、寻求和获得知识的心理成分。它是由好奇心获得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形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求知欲,不但会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会学得快、记得牢。因此,在对中学生的围棋美育时,应选取棋谱的画面简洁、形象直观、易辩易感的字型局和图案局开始。这样可以较快地引起中学生对围棋的兴趣和对围棋美的感受。

2)典型化原则

在围棋教学选取能充分体现围棋美、具有围棋美典型特征的内容作为教材,如艺术排局,引发中学生对围棋的兴趣,引导中学生进入围棋美育之门。

3)渐进式原则

美育是“通过意识深入无意识”的过程,美感内在图式的建立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习而成性”,从整个人生来说,是“前进的方向,是一种要求”(维戈茨基语)。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时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对抽象的棋风之美的感受和理解。

4)针对性原则

中学生在审美心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能力和一定的美感能力,但在不同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开始有自己的审美理想,美感内容开始逐步深化。因此,在进行围棋美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内容和方法方面做到有针对性。

2.对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的主要方法

1)鉴赏法

以生动而具体的个别艺术形象是进行美育的一种最佳手段。围棋的艺术排局是非常具有艺术性和美感的艺术形式,从鉴赏艺术排局开始围棋美育是比较可取的方法。

2)引导法

围棋之美,有些是比较直观易感的,如字形局和部分图形局,还有一些艺术排局有些抽象,如字形图案母子局、诗意意境局等,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必要的解释和引导。

3)问题情境法

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排局美时,可以根据排局谱的形象特点,预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围棋美的感受更深,有利于提高学生围棋美的感受力、、认识力合评价力。

4)褒奖批评法

围棋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美体现在对弈双方及旁观者的态度、言行举止等方面,如应做到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观棋不语等。但是,中学生的自制力还不足以抵制外界因素的困扰和自己情绪的波动,会出现违反上述要求的现象,这时应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批评,建立美的行为规范。

 

5.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围棋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二、围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

三、围棋深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进行人文教育的较好的介质(有精华也有糟粕,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和原则);

四、高水平的弈棋实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具有非常高的美感和审美性;

五、围棋蕴涵着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涵,具有对中学生进行围棋美育的价值;

六、中学生的心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进行围棋美育;

七、中学生围棋美育原则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应以美育的理论为指导,从围棋的特点和围棋美的特点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做到多样化,针对性,不可强制和急功近利。

 

6.建议(一是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二是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重视或改进的事项)

一、本课题是对围棋(围棋美和围棋美育)理论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围棋是极具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厚的历史积淀的智力竞技游戏,具有美育价值,可以作为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媒介。

二、围棋是一个博大高深的领域,由于围棋的学理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可以直接借鉴、参考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基本没有,因此,本次的研究只是对本课题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虽然不免有流于粗浅和不完整、不全面之嫌,但毕竟迈出了围棋研究的第一步。

三、美育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本课题的研究是侧重于围棋美育理论的探讨,后继的研究应在围棋美育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参考文献

1.《大学围棋教程》  江声久 马卫华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围棋与东方智慧》陈祖德著, 2007年。

   3.《中国先哲的智慧》林语堂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围棋与中国文化》何云波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围棋思维与技巧》白小川著, 蜀蓉棋艺出版社,1996年。

6.《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7.《心理学》,吴万森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8.《美学原理》,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美学引论》,杨恩寰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四、附录(致谢、插图列表、表格列表等)

附录: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感知的特点

在中学阶段,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具有明显的无意性和情绪性。他们比较容易离开知觉的目标,去注意那些与要求不相干、然而对他们来说具有性情的事物。

儿童记忆的特点

中学的以直观的形象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在认知活动中占主要地位,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识记较为容易,对那些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材料的识记有困难。在记忆方法上,机械的背诵是主要方式

儿童思维和想象的特点

一、儿童思维的特点

中学生的思维属于动作思维,凭借具体行动进行思维。幼儿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依赖教师和成人,他们的思维活动多被动性,少独立性。

二、儿童想象的特点

儿童,在学校教育的作用的作用下,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想象的再造成分减少而创造成分日益增多;想象的内容更富于现实性、稳定性和创造性。

儿童注意的特点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学生学习成绩和效率提高的重要心理条件。注意的对象可以是主体意识以外的事物,也可以是主体的行为或观念。注意具有选择功能和保持功能。

二、儿童注意的特点

中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注意的范围很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注意转移的能力比较差。所以,给中学生上课,组织教学这个环节相当重要。

儿童性格的特点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体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性格的特点

儿童期处于情境制约时期,性格直接被社会生活情境决定,直接反映外部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还处于对具体行为和表面现象的阶段,还不能对自我和他人进行客观的评价。

儿童情感的特点

一、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指与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一般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掌握了社会道德标准,并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当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思想、意图符合已掌握的道德标准时,就产生满意、愉快、赞赏、钦佩等肯定性的情感,反之,就会产生不满、讨厌、蔑视羞耻等否定性情感。

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它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 和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是人在认识过程中和智力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又推动认识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因此,理智感是鼓舞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之一,主要有惊奇、怀疑、确信感等。

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是否符合人的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某些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是美感的主要内容,其中社会生活美是根本的美感。社会生活美感是人们对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习俗等美的欣赏、评价时体验到的一种情感,可分为形态美感和内在美感两类。对社会形态、习俗风貌和人的仪表的美的欣赏、评价时产生的美感就是形态美感;内在美感是对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与人间的关系、人的内心世界的欣赏、评价时产生的美感,是起核心作用的美感。美感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高尚的美感会激发人们积极地为真、善、美的事物和生活创造条件,并能自觉抵制假、丑、恶的事物和现象。

二、中学生情感的特点

中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活泼好动、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兴趣,但持久性和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较差,情感的倾向性波动较大,情感体验不够深化,在引导下能够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美感体验不够深刻,较多地指向具体情节,很少注意艺术技巧,较多注意外在美,较少注意心灵美。

儿童意志品质的特点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品德结构的重要成分,是青少年良好个性特征的重要内容。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助性、坚持性等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是对行动目的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于行动目的的品质。具有自觉性的人表现为一方面不轻易接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建议而能倾听和接受意见中合理的部分。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并能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是深谋远虑与当机立断的结合。它以意志的自觉性为前提,与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相联系。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能够清醒地、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及其达到的方法和所作决定的重要性及其实现的可能性。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

意志的自制性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言行的品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采取的决定,一是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的行动。有自制性的人,组织性、纪律性特别强,情绪稳定,注意集中,活动效率高,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意志的坚持性是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去达到行动的目的的品质。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性和执拗。

二、儿童意志品质的特点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幼稚期,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和恒心、毅力比较差容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

儿童品德心理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为了维持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就是道德。

道德是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维持的。当人们遵守这些准则和规范时,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称赞或者使个人感到欣慰和心安理得;如果违背了这些准则和规范,就会受到众人的谴责或者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

道德是一定社会辨别是非、善恶的尺度,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因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社会道德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品德受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一定社会的道德是由整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构成。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任何社会里都有一定的社会道德存在,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或个别人道德的高低为转移。

道德是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主要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与道德规范)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及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获得和发展的。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

道德认识是指对是非、好坏、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结构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当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便成为道德动机。人们将道德动机去推动道德行为,并使之坚持下去时,都需要道德意志参与,用以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指导下,与人们所掌握的道德标准、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与结果。

品德的这四种基本心理成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成份,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如何一种品德都要由一定的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才能完善地表现出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

对于品德结构中成分的作用,历来存在着唯智派(动机论)与行为派(习惯论)之争,因而在教育培养的侧重点上也发生着分歧。

唯智派认为,人的品德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智力与道德动机的形成,认为“大部分的罪行和不道德的举动都是由于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概念所形成的”,因而强调说理教育,强调道德知识的作用。

行为派认为,人格只是一定动作的总和,“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的最终产物”,一个人只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出现好的品德,因而强调行为训练。

这两种主张  都有一定道理,也都有片面性。教育者如果把道德知识的作用估计过高,把品德培养的重心放在口头说理教育,或只满足于学生能说会道、夸夸其谈,则也可能使学生造成言行脱节的后果。同样,如果只顾行为习惯的训练和依靠外部的奖惩,而不让学生相应地懂得道德行为的依据,也会使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以及道德行为的灵活性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也可能出现“好人办坏事”的情况。

在品德教育上,应当把说理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品德培养有多种开端,有时可以从常规行为的技能与习惯的训练开始,有时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有时也可着重去激发道德情感或增强道德意志,还可以从几个方面齐头并进或交替进行。但是,只有当上述几种心理成份协调一致地得到相应发展,特别使有关的道德动机与一定的行为方式形成稳固的联系时,某些品德或品德体系才能更好地形成起来。对年幼的儿童少年少讲大道理,多进行些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相应地增加一些伦理性的谈话。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对是非、好坏、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有助于指导道德行为的实践。道德认识的形成是以道德知识的掌握为先决条件;以道德信念的确立为关键;以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标志。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一般是从道德观念的产生到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的本质特征在头脑中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就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当一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观点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道德观点就转化为道德信念。它是道德动机的较高形式,它能使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它是学生形成品德的关键因素。

若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观点)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成为指导学生日常行动的动力,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是使道德观点转化为道德信念的主要条件;

2.在集体的教育、帮助下使学生信赖自己的经验;

3.防止学生获得反面的道德经验;

4.利用集体舆论强化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有助于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

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形成道德理想。

四、阶段性成果

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序号

作者

成果形式

字数

完成时间

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

  名称、期号

1

张望

论文《围棋教学促进德育方法举隅

3300

2010.1

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课题论文评比一等奖

2

张望

论文《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

4500

2005.1

 

3

张望

论文《创造围棋教育的美好明天》

 

2384

2007.3

 

4

贾国良

校本教材

50000

2008

 

 

 

 

 

 

 

 

 

 

 

 

 

 

 

 

 

 

 

 

 

 

 

 

 

 

 

 

 

 

 

 

 

 

 

 

 

 

 

 

 

 

 

 

 

 

 

 

 

 

 

 

 

 

 

 

 

 

 

 

 

 

 

五、申请免于鉴定的理由(申请者填写此栏)

理由:

 

 

 

证明材料(可另附页):

 

 

 

 

 

 

 

 

 

 

 

 

 

六、课题经费

预算自筹金额

1万元人民币

实际自筹金额

9000元人民币

经费使用情况

 年度

开支项目 

06

07

08

总计

资料费

1000

1000

1000

 

 

9000

差旅费

 

1000

 

 

 

会议费

1000

 

 

 

 

鉴定费

 

 

1000

 

 

其他

1000

1000

1000

 

 

 合计

3000

3000

3000

 

 

 

 

七、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内容提示:成果是否达到鉴定要求;课题管理和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同意鉴定(或同意免于鉴定);鉴定所需经费是否有保证。

 

 

符合鉴定要求,鉴定经费已到位,

 

 

同意鉴定。

 

 

          公章                    负责人(签章):

         2009年1月10          2009年1月10

 

八、全国中中学棋类教学实验总课题组意见

鉴定组

专家名单

姓名

职称 ()

      

专业

职责

 

 

 

 

 

 

 

 

 

 

 

 

 

 

 

 

 

 

 

 

 

 

 

 

 

 

 

 

 

 

 

 

 

 

 

全国中中学棋类教学实验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人审核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