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二中学 李蓉
2015年9月14日,我慕名来到了美丽而古老的苏大校园,和同期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江苏省高中骨干教师提高班培训。
五天的学习生活愉快而充实,从毛明老师、王伟群教授的精彩讲座,到苏州三所中学的几位老师的课堂授课、评课,整个安排针对一线教师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其中我们和蔼慈祥的班主任陆老师更是一直尽职尽责的陪伴我们的学习,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而完美。
首先,苏州市化学教研室主任毛明老师做了《中学化学模块融合的教学思路》的讲座,从教研方式和学习方式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课程评价走向课堂分析,从习题学习走向课题学习。强调我们的化学教学要尽可能创造真实的情景,提供可探究的计量情景,对于学生的化学启蒙,计量能力比计算能力更加重要。老师对于教材要有自己的处理,而不能总是照本宣科。高中化学老师的教学还有注意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和过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然后我们走进课堂听了三位老师的精彩授课。首先是苏州中学的孔剑锋老师
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字化)》,上课的班级是有名的匡亚明班,运用了最先进的数字传感技术,让学生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验证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感受每个阶段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然后又分别探究氯离子对镁和酸的反应的催化作用、锰离子对高锰酸钾和草酸的反应的催化作用。在整个课堂上,学生熟练使用了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CO2传感器,可以直观反映出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对实验的探究非常有帮助。
然后我们听了苏州十中的艾水高老师的《原电池原理》这节课,艾老师也是我们班的同学之一,他为人风趣热情,给我们留下来很好的印象。艾老师的这节课利用的是“未来教室”,非常高大上的教室,前面是老师用的电子双板,旁边是学生使用的六块触屏电视,整个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互动非常充分和高效,但是学生之间的互动略有欠缺。接着十中的盛景老师给我们做了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的几点思考,很有可操作性,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我在今后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可以借鉴的方面很多,而且让我们反思自己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思考,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需要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想用自己的大脑,能用自己的大脑,会用自己的大脑。
在苏州三中,我们先听了化学教研组长易雯倩老师的《电子双板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更加清晰认识到“未来教室”的使用情况和现状,知道了课堂上各种教学形式的交互使用,PPT、白板、视频、实物展台等,根据课堂需求随时组合和展示,发挥电子双板的最大作用。接着就听了吴燕老师使用电子双板上的《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流畅,充分利用了电子双板的技术,学生的使用也很熟练,很常态化,学习参与度很高,与老师的配合度很好。除了部分时候网络不太给力,整体课堂效果不错,课堂容量很大,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但是生生互动还是有所欠缺。
最后我们听了苏州大学的王伟群教授的讲座《中外科学教育的比较》,让我们了解到国外科学教育的现状,启示国外学校的基础设备也并不是都很先进,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比较一般,但是我们和他们差距最大的是孩子们在课外的科学探究学习,她展示了一个新加坡中学生的《水果和蔬菜的维生素C含量》的课题研究报告,在我们国家连研究生都很难做到这个程度。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的发展,而不是事实的堆积,概念的记忆和背诵。我们还局限于在教室里能做什么?人家已经在开发教室外的学习方式了。王教授还针对这次的几节课提出:一个好的数字化课堂应该不是为了技术二技术,关键是让学生看到、想到普通的课堂上无法做到的,这样的技术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不能孤立教学和技术这两个方面,二是要去注意如何更好地整合的问题思考。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看到了很多先进的课堂教学技术,包括电子双板,数字传感技术等,而且感受到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白了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资源丰富共享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如何搜集知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展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我们化学老师应该更加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去培养学生灵巧的双手、活跃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













徐州二中 李蓉
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