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仪”: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
二、八礼
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1.不染发、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不纹身、不化浓妆。
2.公共场合着装得体,不穿背心、拖鞋,衣着不过于暴露。
3.不佩戴项链、耳环(钉)、戒指等饰物,不追求名贵服饰。
4.坐时男生不跷二郎腿,女生并拢膝盖。
5.走路不勾肩搭背。
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1.在公共场所就餐时不大声喧哗,用餐时先请长辈、客人就座再动筷。
2.适量盛取食物,不剩饭、不剩菜;在饭店用餐时,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
3. 尽量不起身夹菜,为别人夹菜要用公筷;就餐时保持餐桌、地面整洁。
4.在学校食堂用餐后,主动整理归放餐具;提前离席,向长辈、客人礼貌打招呼。
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1.与人交谈时目视对方,不东张西望。
2.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交谈时多给别人讲话时间。
3.不强迫别人回答不愿意说的问题,不打听不泄露别人隐私,不说使别人感到伤心羞愧的话。
4. 语气平和,言语谦恭,讲话音量、语速适中,让别人听得明白清楚。
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1.客人来访,热情相待,出门迎送。
2. 拜访他人应预约,并准时赴约;不在休息时间拜访他人、给别人打电话。
3. 不顶撞家长、老师;不对老师、同学的相貌和衣着评头论足。
4. 学会原谅他人,尽力完成答应别人的事,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
5. 上网聊天用语文明,不编发、转发恶意造谣、诽谤贴子;及时回复正常交往的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6. 尊重少数民族和外国友人的风俗习惯。
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1.步行走人行道,骑车走慢车道,进出电梯礼让他人。
2. 推行自行车进出校园。
3.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让路,主动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
4. 不在道路上交谈围观,拥堵交通;不翻越交通隔离护栏。
5.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把脚跷到前方椅背上,不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吃东西。
6.热心为他人指路;采取合理方式帮助跌倒路人。
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1. 观赏高雅艺术演出时,要着正装。
2. 观看演出,尊重演员劳动,未经允许不随意拍照摄像,将手机关闭或置于静音状态,接打电话轻声细语,在合适时机鼓掌喝彩。
3. 观看演出或比赛控制情绪,不出现过激行为,不爆粗口,不喝倒彩。
4.观看时取下帽子,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不影响后排观众观看。
5.无特殊情况不提前退场,确需退场,在演出节目间隙离开。
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1. 吐痰和口香糖用纸巾包好丢入垃圾箱。
2. 跟团出游不拖大家后腿,在景区长椅上不躺卧、不用物品占座,不用酒店内的床单、毛巾擦鞋。
3.排队等候留意1米线。
4. 旅途中给当地人或国外友人拍照先征求对方同意;在不允许拍照的地方不拍照,在有关闭闪光灯标志的地方自觉关闭闪光灯。
5. 游览应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三、四仪
“四仪”: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
入学仪式: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
求学路上让人终身难忘的精彩第一课,以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和家长参与为主要形式,使孩子在浓厚的氛围中似懂非懂间感受热爱学习、感恩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文化精髓。
成长仪式: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成长路上的关键一课,以体会成长快乐为切入点,让孩子懂得感恩,明确肩负的责任,并初步树立人生理想,进一步确立角色意识。
青春仪式: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
成才轨迹中的难忘瞬间。14岁是少年步入青年的重要转折点,是成长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从法律上讲,14岁的少年也负有相对刑事责任。梦想、进取、创造、拼搏、感恩、责任、立志成为青春礼的主题词。
成人仪式: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通过直观、生动、鲜活、规范和有情感的仪式活动,培养孩子自尊、自爱、自重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民族立事立功的壮志,为孩子过渡到“成人”角色营造社会期待、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形成终身难忘的教育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