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青年是有五四情结的。风雨如晦的岁月,内忧外患的国家,凄惨飘零的人民,每每回望,那段历史令人失望,五四的火把却一下子点燃了沉寂已久的愤怒与焦虑,“德先生”与“赛先生”昂然挺进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是一个需要抗争,需要觉醒的时代。
时至今日,很多青年(尤其是知识分子青年)无法在心理上摆脱对五四的牵挂,那一代热血青年的期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梦想。五四是青年节,但更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节日。五四是一个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的节日,是一个让人欲说还休的节日。科学和民主是那时的口号,但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的向往呢?
五四运动之时,美国著名学者约翰.杜威和他的夫人正在北京访问,他在那年的六月份从北京写给女儿一封信,这封信中,他对中国青年学生有非常高的评价,他说:
“顺便说一下,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一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的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因为有一个政党不久也要举行游行示威,学生们怕他们的运动(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会被误认为被政党利用,他们希望作为学生团体独立行动。要使我们国家的十四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杜威是从民主国家来的学者,他对于中国学生的这个评价,不由得让我们对学生的行为肃然起敬。这些年学术界对五四颇有微词,以为那时的前辈做事不够冷静,有激进主义的倾向,以至于把后来许多激进的事都归在了五四的名下。一个近代的学生运动,能像五四这样有理性,其实已是很不容易了,在这些方面,我们对于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还是要多一些理解。五四,我们现在都把它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来看,那时有些过头的说法,都是不能完全当真的,比如像吴稚辉、钱玄同说的那些话,我们还是要设身处地去想,多想他们对于国家的感情,多想他们想让国家富强独立的那份急迫感。中国现代青年知识分子,多是从旧读书人来的,修齐治平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素质,他们对于国家的情感有时是后人难以想象的。杜威从那时学生的理性行为上看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希望,他的评价是“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这却让很多青年赧颜。
“五四”精神是中国现代青年之“魂”,一旦“魂飞魄散”,就失去了根基,变成随波逐流的浮萍。因此,今天青年知识分子要想重建自己的文化空间,寻找失落的自我,必须重温“五四”精神,重续被中断的传统。
“五四”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符号,饱含着一种理想,一种感情,这是一场有关责任,有关信仰的精神革命,透过历史的尘埃,这种精神却依然璀璨,依然辉煌!
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五四遗孑 发表于:09-04-14 19:26 (徐州青年论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