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学科公告 >> 正文
学科公告

语文组读书论坛活动实录

2015年03月23日 16:01 语文 点击:[]

      3月20日,我语文组开展读书论坛活动,大家就"学讲课堂的语文味"这一论题展开讨论,就“语文味”这一核心概念及“学讲如何和语文味更好的接轨"进行了交流,论坛促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更遵循教学规律,提升课堂品质.

 

 

                                

                          语文组读书论坛

                   “学讲”课堂下的语文味

                     2015320日)

 

开场:

    各位老师,下午好。徐州市“学讲计划”教学改革已执行两年了。在“学讲”教改执行中,由于学科差异,大家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常说语文要姓“语”,即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但“学讲”是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讲”课堂充满语文味,是我们应努力探索并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这一论题展开讨论,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首先,我们就“语文味”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交流。

 

孙骊:

    在我看来,“语”是“言”和“吾”的组合,就是要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欣赏态度、个性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生命领悟,所以要拒绝空泛。“味”即要求有浓度,或者说要“纯”,一般审美不能称为“味”。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将个性的阅读思考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恰当的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的愉快有趣的分享活动。

魏静:

    我认为“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和谐统一。有“语文味”的课堂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能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一堂语文课看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如果老师的教学不投入或很少投入情感,课堂上完全只剩下技术性的教和技术性的学,我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是富有“语文味”的教学。

史蕊:

     我理解的“语文味”是一种美感和境界。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过渡:

    几位老师的表达让我们认识到,“语文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涵咏中得到的审美情趣,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有语文的生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执行“学讲”后,有人认为学讲课堂的语文味淡了,也有人认为学讲课堂并没有减弱语文课的语文味,大家的感受是怎样的?

裴琳:

    我认为,“学讲”课堂没消减语文味。因为学讲课堂有助于追求自由的精神,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同时,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然

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就能展示让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所以,“学讲”课堂没消减语文味

魏静:

    我认为,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渗透教师和学生生命体验的,教师要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融入教学过程,这需要教师倾注整个灵魂的力量。一堂富有“语文味”的好课背后,应该站着语文教师这个人,活跃着一个丰富、有力的灵魂。所以,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都不仅仅是“讲课文”,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是在“讲自己”。一句话,课即人,好课中一定要有语文教师这个“我”。而“学讲”课堂限制老师讲课的时间,许多老师只能把舞台让位给学生。我们只能坚持三点,一忍,二等,三听。教师虽号称课堂的“组织者”,实际却是“发言的缺席”。甚至,有的课堂连主持人都由学生担任,教师真正成了隐形人,这种教师缺席于课堂的语文课还能谈“语文味”吗?

程庆园

    我也不赞成裴老师的看法。我认为,“学讲”课堂一定是没有语文味的。具体来说:

1.对于“学讲”课堂而言,有没有语文味并不在设计者的考虑之中。

教育局颁布的《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指出,作为教学方式,“学进去”就是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

“学讲”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要做的是“学习知识,解疑释难,解决问题”,以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同时以“做、讲、练、教”的方式同伴互助,“教别人”。这里所强调的除了“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点互助合作的要求之外,看不到更多的东西。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学生即使阅读教材文本,着眼的也是提取相关知识,而不大会去关注甚至自觉屏蔽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因此,由于有这样的顶层设计,要求学讲课堂有语文味,就好像缘木求鱼一样。

2. “学讲”课堂的应试思维决定了其“务实”而不“务虚”,“语文味”属于“务虚”的范畴,当然不这考虑之列。

 “学讲”计划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从它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上看,仍然是延续着“高效课堂的思维”。你看,《行动计划》要求,“在课堂上加强记忆方法的训练,适时复习,不断强化,并通过当堂检测诊断学习效果”,“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水平,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所追求的还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高效率,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应试教育”的效率观是非常“务实”的,它排斥一切与“应试”无关的东西,“语文味”是“务虚”的,当然不这考虑之列。

3. “学讲”课堂对于教师的“讲”持排斥态度,这是语文课堂缺失“语文味”的重要原因。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总体上是要精心设计的,因而往往带有一定的“语文味”,但为了避免在“学讲”课堂上“因讲得咎”而对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压缩。从而使 “学讲”课堂缺失“语文味”。

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的良性影响,学生的“讲”也往往仅求词达而直白。致使 “学讲”课堂与“语文味”渐行渐远。

孙骊:

    我觉得“学讲”本质上并不会改变和影响语文课对语文味的追求。因为课堂是自我体验到互动分享的过程。但是“学讲”提倡的教师少讲或不讲还值得商榷。因为不是表达出来就能称得上是有语文味的,味要有浓度有不同味道,有时教师的分享对提升语文味是必要的。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影响和熏陶下才能更加提升对语文味的追求吧!

李冬梅:

 首先,说说自己前天看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其中生产队长孙少安的一句话感受颇深,他说:“我们农民祖祖辈辈都在种地,怎么种,我们心底有数,上级就不要在这里瞎茬乎要茬乎,就好好种自己的试验田吧

     关于“学讲”课堂我认为不是完全没有语文味,是语文味很浅,是课堂缺少幸福感。而我认为,幸福感正是语文课堂的所追求的语文味,这种幸福感是学生老师通过在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教与学的品读和鉴赏中而获得的最朴素愉悦感、幽默感、默契感。语文课只有获得这种幸福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调动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如诗歌,有诗味,诗味是什么,就是诗歌的神韵,诗歌有神才有采,有韵,才有味。同样,课堂也是,一个有采有味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语文味的课堂。而这个语文味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讲模式课堂语文味浅,我认为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还不高的问题,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对文本的把握还处在理解和感知阶段。打个比方说,语文的知识层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的知识层面在AB层,(1班最多在B,10班在A层)而语文味就在C层,学讲课堂中让学生,学进来,讲出去,关键是学生学进来的是AB层讲出来的还是AB层,让学生一堂课在AB层面徘徊,不能深入到第三层面中,他们如何获得语文味,如何能感到语文的快乐?

  正如我们听讲座,我感到获得共鸣的感到快乐的是专家传递给我们的是他深切感悟下的让我们耳目一新、情感思想达到一定层次的东西。而学讲模式呢,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让学生讨论完展示完AB层面,老师总是要迟一步,缓一步,一迟一缓,一堂课也就结束了。另一面,配备的教材也和这种模式不符合。而时间紧,任务重,渴望值高,老师能放一下缓一下,到时候完不成任务,责任是谁呢。第三,各个学科都进行学讲模式,每一项都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查自己理解,算一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能有多少。有些知识明明老师能直接给他,他一个捷径就能获得知识了,何必再让学生曲径而求呢。所以我认为,这无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其实即使学生能讲出来的也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搜出来的,是现有的答案。

 还有,我认为我们学校原来一直摸索进行的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已经基本成熟,而且在老师上课过程中也感到很不错,为什么学校不能发挥自己的特色,而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呢?

邓翡:

    我觉得“学讲”理念很好,但我们在执行中把“学讲”僵化了。教无定法,“学讲”本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积极性,进而提高语文成绩。那课堂有生命力,有味道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实际操作中,我们一些教师严格遵守“学讲”要求的环节和步骤,固守模式,教法僵化,课堂缺少生成和感动,所以才会觉得没味道。

 

过渡:

    在教改的大环境下,“学讲”不可丢,追求语文味亦是我们尊重语文教学规律的表现。如何让二者更好的接轨,请大家献计献策。

王芳:

    我想说学讲”课堂教师不能丢弃了自己的作用。要使 学讲”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师必先追求“语文味”。我们要更深入地钻研教材,要追求课堂语言美,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思考教学形式,还要追求雅致的意境蕴味。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常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长期的潜移默化,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还有,“学讲”课堂不能只追求表面热闹,追求步骤完整,只落在“学讲”要求的形式改变上,我们需要实在,扎实、朴实、真实的标准也许能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站稳,让我们回归本真的语文。

程庆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让“学讲”课堂与“语文味”更好接轨,就必须做到三点:

一要一如既往地注重工具性。训练学生阅读、表达和交际的能力。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要不失时机地强化人文性。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在品味文本中语言震撼,获得感动,得到美的熏陶。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要想方设法地体现探究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体会思考的乐趣。在分析、判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展示独立思考的魅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中国和日本高中历史学科的两道考试题。

中国的题目如下:

在日寇侵略上海的“一·二八”“八·一三”两次事变中,都率军奋勇抵抗的中国将领是(    

A.蒋光鼐    B.叶挺    C.张治中    D.李宗仁

下面是日本的题目——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了两次仗,21世纪如果日本与中国开火,您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

答:

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问题,中日两国的高中教学中,追求的认知目标是不同的。

认知的目标,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六级,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以“记忆、理解、运用”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以 “分析、评价、创造”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性学习。从前面的题目看,我们的高中教学就认知目标的设定和达成而言,仍沿袭着接受性学习的理念,而日本的高中教学,则鲜明地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只有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所以,无论怎么教改,怎么“学讲”,这三方面不能丢。

裴琳:

    我认为“学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当前的“学讲”语文课,我们可以重在真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带动学生读书,让琅琅读书声响彻课堂!

史蕊:

我想表达三点:

“学讲”课堂要想上出“语文味”儿,我们要下足课前的功夫。除了解读课文外,还要研究研究教材的导语,研究课后的习题,弄清编者的意图,确立并设计好教学目标,真正用好教材,大胆取舍。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自主先学的情况,了解他们还存在的困惑。

“学讲”课堂要想上出“语文味”儿,我们还需心中有“标”。就是教学目标。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明确这节课要解决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先学能掌握的,已经会的,我们就没必要教,教了不光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的认知还跟课前的程度一样,也没有什么提高。

我们要解决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或意识不到的东西;教学生容易回生、混淆、出错的地方;教学习的方法、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要努力要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达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讲”课堂要上出语文味儿,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目中有“人”。 “学讲”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先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展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上应是师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再现,我们唯有尊重学生生命个体,

达到一种师生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创造语文课堂氛围美的心理环境,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魏静:

   “学讲”课堂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关注语感的培养,即引导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程度。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要追求“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学讲”课堂要有“语文味”,要有“平等”的理念,这是基础;要关注“对话”,不止是生生对话,还要有师生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还要强化“体验”,教师学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尝试摒弃一些烦琐的环节,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多带动学生跳读品味精美语言,感悟生动情节,挖掘体验生活哲理,和文本的人物同喜同悲,与自然社会同呼吸同律动。我们不必要求每堂课大容量,只求某个点挖深嚼透,真正让学生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能。

孙骊:

   “ 味”是浓度,教师是提升浓度很重要的一点。“学讲”给学生平台,让学生交流讨论,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四五人小圈子畅所欲言,使每个人都能有勇气表达。学讲与语文味接轨要有个进程,要“领进门”,慢慢训练,告诉学生如何讲,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讲出来,进而提升质量,讲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我们要慢下来,不能急于求成。教师不是首席发言人,但也一定不能缺席于课堂,教师一定要讲。至于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讲的时间等无需刻意限制,要根据文本和课堂学情而定。

赵秦乙:

    好像很多老师走进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学讲不是不让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讲老师可以不讲的,现在走极端,什么都让学生讲,一些内容学生讲不出或讲不明,教师动辄就用“缓”“慢”为自己应有的及时出现开脱。试想,学生都会了还需老师讲吗?学生讲的效果永远达不到老师的程度,有些必须自己讲。“学讲”下的语文课堂老师怎么讲才能体现“语文味”?老师的语言要有文化底蕴,有品位、人文性,语言要提炼;要关注诵读,要思考如何合作更有效;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追求课堂的情趣。

 

 

结束语:

    这次论坛,大家就“学讲计划”下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进行了探讨交流,虽然时间有限,有些老师没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汲取彼此的经验,努力打造有品质的语文课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