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反复阅读,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揣摩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08年汶川地震中那个可乐男孩吗?还记得他被救援人员营救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叔叔,我要喝可乐”)他之所以能够等到救援人员的到来,是因为他有着求生的信念,所以信念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体现了信念的作用,只不过给人信念的是一片藤叶。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藤叶能够有这么大的魔力呢?一起学习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乡镇医师家里。他当过牧童、学徒、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遍尝艰辛。1898年他被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都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的生活。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
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是世界三位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为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
2.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人物和情节。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⑴之前已经请同学们预习过了,请同学来说说看这篇小说的环境和人物。
环境:美国一个贫穷的艺术区
人物:琼珊 、苏艾、老贝尔曼、医生
⑵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第1-11节)年轻的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生的欲望。
结局(第51-55节)琼珊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謎底。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三、预习中的问题
1.作者写到琼珊认为最后一片叶子掉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安排这样的情节合不合理?
2.琼珊病好后为什么在床上“心满意足”地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披肩?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四、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1.小说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方法:从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上进行分析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在书上找出对贝尔曼的描写,并分析体现了贝尔曼的什么形象,小组合作。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等。他是一个年老瘦小 、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 穷困潦倒、爱讲大话、好高骛远、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 “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总结: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平凡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他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艺术家。
五、探讨主题
这篇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无私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的自我牺牲精神,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六、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1.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不是他的“杰作”?为什么?
2.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
3.贝尔曼画长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有没有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1.是杰作。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的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 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包含了自我牺牲精神,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2.这片叶子拯救了琼珊,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并支撑她活了下去。它是贝尔曼的绝笔之作,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整片叶子凝结了贝尔曼的真情和爱,闪烁着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
3.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欧亨利式小说结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作业:
自读《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品读这两篇小说的结尾部分,并和《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进行比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