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3、诵读文章,积累文中的名句、句段;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相关知识。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导入新课】
《记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史一篇出色的至情文章。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交汇,情感上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之美,造就了文章独特的风采和魅力,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文中鲁迅提出了“真的猛士”和“庸人”两组概念,赞扬刘和珍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真的猛士”的精神,否定“庸人”式的人生态度,文章从“伟大”与“平庸”这个角度透视生死选择的精神价值,以死来追问生的意义,表现对生命的珍视,对虐杀生命的恶势力的愤慨,具有巨大的警世和教育意义。
【推进新课】
一、品思题目: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碟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人,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
“记念”即“纪念”。“君”,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尊称。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是否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当然不是。本文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者。
二、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他的作品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意在改变国民精神。他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7年起定居上海,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伟大转变。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7本、小说集3部、散文和散文诗集各1部。
主要有:
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仿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三、有关资料介绍
●写作背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