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典型教案 >> 正文
典型教案

《兰亭集序》

2010年10月19日 15:47 admin 点击:[]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能读懂文章,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能读懂文章,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读懂文章,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布置预习:

1、  诵读课文。

2、  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相关知识。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疏通课文。

【导入新课】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尽得其乐,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的散文。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推进新课】

一、品思题目: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兰渚山为越王勾践种兰之地,汉代置驿亭,名曰兰亭。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修禊于此,泛觞赋诗37首,王羲之即兴撰书《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书法绝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亦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圣地。今兰亭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1980年整修。兰亭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二、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作家背影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这样两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没有看到那只善鸣的鹅,叹惜了好一阵子。但吃过了老姥亲手烹饪的鹅就更爱鹅了。

      还有一件事:“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的书法,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他观察鹅大有关系。他的隶书,史书称“为古今之冠”。《晋书》作者房玄龄等对他的书法作过如下评论:“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裁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三、背景介绍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由于政治腐朽而导致的严重内乱,西晋王朝存在仅三十多年就迅速崩溃。北方少数民族的大举人侵使士族地主阶级同普通民众一样,在战火烽烟中经历了惨痛的生离死别、颠沛流亡、国破家亡。东晋王朝所提供的相对稳当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在噩梦般的回忆中,细细品味那可怕的历史灾变和人生苦难。为了寻求慰藉、解脱以至麻醉,玄学与清谈之风在士人中长期流行。这其中自然会生发出对人生苦难、生命意义、生活理想的深刻思索与大胆探求,进而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氛围,孕育出像王羲之那样以豪迈、旷达甚至叛逆的精神姿态,勇敢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与心灵解放的“魏晋名士”。

    王羲之虽出身于士族名门,但并不热衷于仕途经济。他为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狂放不羁。那段“东床坦腹”的传说,那泰山般屹立在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活灵活现地再现出他的性情、才华和精神个性。他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生活理想的探求是最值得关注的。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日,在“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清流激湍”之上,作者怀着由衷的欣喜与陶醉道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境界: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二、朗读全文,正音。

●正音:

    癸(gui)禊(xi)湍(tuan)觞(shang)骋(cheng)骸(hdi)殇(shang

●流畅朗读全文。

三、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学生对照注解与译文,初步疏通课文。

●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四、重点语段品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①,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③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其次⑤。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⑥,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⑦可乐也。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水岸。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臆。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注释』 ①岁在癸丑:时在癸丑之年。岁,岁星。②修禊事也: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禊,一种风俗祭祀。③映带:景物相互关联衬托。④流觞曲水:古人的酒戏,将酒杯置于曲水上,杯触岸则停,坐于其岸者取饮。⑤列坐其次:依次排列,坐于曲水岸边。⑥一觞一咏:饮酒一杯,咏诗一首。⑦信:实在。

『品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群贤,指王羲之、孙绰、谢安等人。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 ;谢安、王羲之等人是“长”。此处运用对偶句,介绍当时参与聚会的名人之多,境况之盛,显示场面热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从山岭、林竹、水流三方面写出环境优美,从而衬托了人们饮酒赋诗的高雅情趣。就在这样一个清澄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中,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整段文字意境开阔,感情乐观。

『体会』 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水环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仰观、俯察、游目、骋怀。由此处可看出骈句的特点,自然工整,一气呵成,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乐”之情,饶有兴味。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注释』 ①俯仰一世:一俯一仰之间,一生已过。比喻人生短暂。

②放浪形骸之外:指不拘行迹,自由放纵地生活。

③所之既倦: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之,往,引申为达到,得到。

『品味』 这一段先感慨人生短暂,由此引起议论。接着先写人们的“欣于所遇”,这个时候,人们是高兴欢乐的,并且不知不觉时间过得飞快,然后写现在所欣赏的很快就要成为陈迹,所以人们的感情就要发生变化,由此感慨世事的流逝。最后进而感慨死生无常,转出一个“痛”字。

   『体会』 本段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死生”这一重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情调转入低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②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③,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合,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注释』 ①若合一契:像符契一样相合。古人剖竹木为契券,缔约双方各执一半以为凭证。②齐彭殇:等同寿夭。齐,把……看成平等。彭,彭祖。殇,殇子,夭折的幼童。③列叙时人: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品味』 这一段再深入一层写人生的感慨。人的性格不同,爱好各异,然而年将老,兴将倦,生命短暂,欢乐有终,这是相同的,因而指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的观点的妄诞。最后叙作序之意,强调死生问题,古今同慨,突出一个“感”字。

 

『体会』 文章情感以“悲”作结,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从感伤的背后,我们能体会出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自然的热爱。

五、文言知识整理积累

●重点词语解释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列坐其次(地方) 流觞曲水(酒杯,名词)   一觞一咏(喝酒,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夫人之相与(交往)  

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

虽趣舍不同(“趣”同“取”)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

亦将有感于斯文(对于)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悟言,交谈

  2、虽趣舍万殊趣,同“取”,选取

●古今异义

1、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或胸前

2、俯仰一世

古义:短暂,一说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

今义:低头和抬头,常指人的一举一动。

3、夫人之相与夫人:

古义:夫,发语词;人,人们。     今义:妻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

1、一觞一咏 (名词“觞”用作动词,喝酒)

2、群贤毕至 (形容词“贤”用作名词,有才有德之人)

3、少长咸集 (形容词“少”、“长”用作名词,少者、长者)

4、无丝竹管弦之盛 (形容词“盛”用作名词,热闹的场面)

5、死生亦大矣 (形容词“大”用作名词,大事)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一”用作意动词,把……看作一样)

7、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齐”用作意动词,把……看成平等)

8、其致一也 (动词“致”活用为名词,情趣。)

●句式

◆判断句

1、生死亦大事矣  (副词“亦”在这里具有帮助表判断的作用)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用“为”表示判断)

3、其致一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介词结构后置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集)

2、当其欣于所遇 (于所遇欣)

3、暂得于己 (于己暂得)

4、终期于尽 (于尽终期)

5、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之)

6、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定语后置句

1、仰视宇宙之大 (“大”是“宇宙”的后置定语。)

2、俯察品类之盛 (“盛”是“品类”的后置定语。)

◆省略句

1、悟言一室之内 (省介词“于”)

2、放浪形骸之外 (省介词“于”)

●难句翻译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待到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译:过去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往事,对此不能不深有感触。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名句积累: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

六、再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全文共三节:    第一部分(§1: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2: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3:交代作序目的(悲)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文本研读

【推进新课】

一、文本研读。

●把握全文的感情线索: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乐——痛——悲。

●过渡:

那么,王羲之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呢?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为何感到“乐”?

  ——王羲之的“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视”,一是“听”。

      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四十多人围坐在水流的两边,酒杯漂过来,有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引得了满堂喝彩;有的人面前铺开纸,摇头晃脑,吟诗作画。这些都是看到的情景。

◆那么,他们听到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水流声(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吟诗声(一觞一咏)、谈笑声、鸟叫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风声(惠风和畅)等。

◆小结:

为何而乐?

——地胜: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杰:群贤比至  少长咸集

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名士相聚之乐;环境优美之乐;气候宜人之乐;相聚诗酒之乐。)

◆其实,王羲之的“乐”除了“视听之乐”外,还有在此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乐”。

——那就是作者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后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可以说,作者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所以“信可乐也”。

◆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乐”的情感。

●请一学生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的感情为何由乐而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作者痛什么?

——痛“人生苦短”。(从哪些句子看出作者在痛“人生苦短”?)

      当其欣之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痛在追求一时的快乐和满足中,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痛岁月流逝,世易时移。)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痛时光易逝)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人生短暂)

◆分析:

在这里,作者列举了或静或躁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选择“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选择“放浪形骸之外”,但他们都会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作者由此感叹“死生亦大矣”。(死和生都是重大的事情啊!)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作者的情感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由第一段的宴游之乐而来的。作者俯仰之间有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想到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不仅“痛”从中来。这是作者对自然、生命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人生无常,生命终有期限,这些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对生命的体察使他的情感有了巨大的变化。

◆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痛”的情感。

●齐读第三段,思考:

◆这里也抒发了“悲”,作者悲的是什么?

  ——作者悲的是死生之大,是“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谁在悲?    ——古人在悲,“我”(今人)在悲,后人也在悲。

(前见古人悲,后见来人悲,念人生之短暂,都怆然而涕下。”)

■这种感受,不仅王羲之有,其他文人墨客都有。比如:

——《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作者仅仅只是感叹人生短暂吗?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作者是反对老庄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认为是荒诞之说。

  ——作者明白了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他就编辑了这次宴游的诗文集并挥毫作序,希望兰亭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

  ——作者的人生观:人生如此短暂,那么就应该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这里的“悲”,其实是悲叹,感叹的意思,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悲”的情感。

●小结:

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传达的情感。

二、疑难探析

●文章第一部分言乐,第二部分忽然言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不突兀。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人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作者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那么“后之览者”到底感慨些什么呢?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请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

  ——示例: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

   ——不一致。老庄认为“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其实就是主张“清静无为”,“逃避人世”。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三、总结全文

通达幽远的生命放歌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体会:浩浩茫茫的天宇、林林总总的万物所引发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惊异、欢快,而且也激活了作者的思考与联想,使他能够听到、看到这无穷且神秘的宇宙,这繁盛且生机勃勃的世界。为什么“信可乐也”?当然因为这种感觉提供了主体生命存在的确证。作者大概不曾得到这一结论,但他的确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妙与珍贵。于是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真挚坦诚地与朋友交游;摆脱物欲世情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放、精神的自由;超逸生活的常轨,忘却生老病死的压迫,在“快然自足”的心灵状态中尽情地享受生命。

    孔夫子曾经说过,不知生,焉知死。其实反之亦然:生之疑虑释于死之洞彻,生之快乐始于死之通达。王羲之对生命的珍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样来自于对死亡的超越。他也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深感痛惜。但是,这不能被误解为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正因为勇敢地直面自然规律,他才会认同“死生亦大矣”的古训,发出“岂不痛哉”的长叹;才会斥责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荒诞。文中散发出来的哲学意识不难感悟。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带入了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练习

【板书设计】

乐→ 痛(惜)→ 悲(叹)

                     

人生短暂

                     

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个人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