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 题》
李商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1、体味比兴、双关等艺术手法。
2、通过意象揣摩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透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揣摩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味比兴、双关等艺术手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注释介绍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他在牛、李党争中处于十分尴尬而痛苦的处境。牛党既嫌弃他,李党也不信任他。不管牛党执政,成是李党执政,他都不受提拔重用,于是他只好到各地去做幕僚,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二、结合注释介绍背景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这首《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三、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一样难舍难离,早春分别,就像东风力尽百花凋残一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殆尽,满腔热泪才会流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起对镜梳妆,惟恐如云双鬓改变颜色,夜晚吟诗,也会觉得月光比较寒冷。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莱仙境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啊,麻烦您为我探看道路。
『注释』
①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③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④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四、整体感知
总说: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在横风狂雨的突然袭击之下,一朵美丽的爱情之花飘零凋谢了!这正是人生中十分痛苦的事。假如只是一场死别,那还罢了,偏偏又是生离,而且偏偏还存在一线微茫的希望,对这微茫的希望,自己却又无法掌握得了。于是,绝望与希望交战于胸中,爱恋的缠绵绞榨着心灵,诗人终于唱出了既是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又是希望冲出罗网的感人至深的哀歌。
◎首联:
1、诗人一开头就用“相见时难别亦难”七个字来概括两人的这段不同寻常的遭遇: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2、“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颔联:
1、“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2、“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颈联:
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1、“云鬓改”,是说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2、“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尾联:
1、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来以为可望而不可即之地,而此处偏偏却说:蓬山此去无多路。真的?假的?其答案在下一句已然自献分明:试遣青鸟,前往一探如何?若果真是“无多路”,又何须劳烦青鸟之仙翼神翔?诗人之笔,正是反面落墨,蓬山去此不远乎?曰:不远——而此不远者实远之甚矣!
2、青鸟,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讯。只此即可证明:有青鸟可供使遣的,当然是一位女性。诗人的这首诗,通篇的词意,都是为她而设身代言的。
蓬山万里,青鸟难凭——毕竟是否能找到他而且带回音信呢?抱着无限的希望——可是也知道这只是一种希望和祝祷罢了。
五、问题研讨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当初两人聚会不易,第二个揭示情感上的痛苦。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 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寥寥七个字,强烈暗示这段爱情的酸辛,可谓一字一泪,令人心弦震颤。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那几首诗。
六、自读《安定城楼》
『了解诗意』
迢递高城百尺楼,
登上那百尺的巍巍高楼啊,
绿杨枝外尽汀洲。
满眼绿色,窈窕的柳枝外是茫茫江水和沙洲。
贾生少年虚垂泪,
贾谊年少时上疏论时事不为文帝析接受而空自落泪啊,
王桀春来更远游。
王桀年轻时流浪远方投靠刘表寄人篱下。
永忆江湖归白发,
常常向往自己做一番大事业后,
欲回天地人扁舟。
等到功成年老啊,乘一叶扁舟归隐江湖。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猫头鹰硬将腐鼠当成好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
一直猜想着凤凰想要和它分享。
『自读探讨』
1、诗中共用了哪些典故。
2、理解诗中所引典故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参考资料』
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的女婿。不久,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
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哪里还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清代查慎行谓:“王半山(安石)最赏此联,细味之,大有杜意”(《查初白十二种诗评》)。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
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
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而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
布置作业
1、背诵《无题》
2、完成练习册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同寻常的遭遇
东风无力百花残→自然环境(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春蚕到死丝方尽→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
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
晓镜但愁云鬓改→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应觉月光寒→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蓬山此去无多路→可望而不可即
青鸟殷勤为探看→抱着无限的希望
教后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