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
云南冬天的树林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是重点。 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是难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尽量避免主观, 写“无我之境”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
于坚,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
三、文本研习
1.在于坚笔下云南的冬天是怎样的?云南冬天的树林又有什么特征?阅读1-2节
明确:云南的冬天是暖和的,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云南冬天的树是“一片苍绿”、“一片葱茏”的。
2.那么,云南的冬天是不是就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景象呢?在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 第3节 “然而,树叶同样会在云南死去”
3.作者在哪几节写了云南冬天树叶的死亡?阅读这几小节,划出他们的关键句.
明确:第四节,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
第五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第六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
第七节,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强调细节)
4.通过关键句的查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关注的是个体树叶的死亡。那么云南树叶的死亡和北方树叶的死亡有何不同呢?阅读第四节,划出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云南:“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死,永远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
北方:“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
“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个季节的结束”
在北方:落叶以“集体”的状态出现,与季节相关;
在云南:落叶则是每时每刻,但又是“个体”的,非季节的。
5.(1)一片叶子的落下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学生齐读第五节)
明确: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
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
(2)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来写一片树叶落下的过程的?(细节描写)
(3)作者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树叶的落下?(冷静而客观)
6.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情感看待落叶的?
明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落叶并不象征死亡,绿叶并不象征生命
7.那么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的?
明确:“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尊重自然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8.作者躺在那儿干什么?
明确:仰望树叶和天空 / 望蜘蛛结网 / 看鸟儿 / 看看蚂蚁的生活场景 / 看光
可见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
四、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阅读第6自然段
明确: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
第14自然段
明确: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五、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
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