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典型教案 >> 正文
典型教案

长亭送别

2012年10月29日 17:14 语文 点击:[]

       课时                                 授课时间: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能力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
、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品味这一折中所刻画

的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正确评价张生和莺莺的真挚爱情。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实甫的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展示评价: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二、文学知识介绍  

◆有关作者和他作品的简介: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元代戏曲

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剧本成千上万,洋洋大观。著名的剧作家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重要的作品分别有《窦娥冤》(关)、《单刀会》(关)、《望江亭》(关)、《倩女离魂》(郑)、《梧桐雨》(白)、《汉宫秋》(马)等。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成为元代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

◆《 西相记》的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也叫《会真记》)。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三、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席(      )迍       )金       )笑     )争     

      )余       眉(       知(     )玉     

泠(      )谨       守(       )禾     )绣     

2、课文情节: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                    ”为由,硬逼张生                                  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概括《长亭送别》。   

提示: 情节结构(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  

一、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二、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长亭分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文本研习

思考:1、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小组讨论)

明确:莺莺的感情经历了“痛——恨——怕——念”的起伏变化。她轻功名,重爱情,其性格特征有倔强与叛逆的一面,但也有着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思考: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崔莺莺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五、课后思考:

1、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2、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讨:

1、主题思想:  

《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以《端正好》为例,分析《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3[滚绣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意象: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    马儿车儿                           

情感:离情难舍、怨恨

手法:借景抒情   夸张(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二、探究研讨  

描写情感的手段在文章写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请总结归纳。  

明确:  

第一、意象的选用。  

    请大家看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 

正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令人想起李叔同先生的句子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里有一条规律,那就是诗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枯藤老树”就容易让我们满怀思乡愁绪,而“南国红豆”则容易让我们砰然心动,甚至满面桃红。 

 

第二、情与景的交融。  

    请大家查找一下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写了一个秋天从早到晚所见的景物。我们必须看到,王实甫并没有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上,把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感受写出来的。

见树木,则生出“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慨,见太阳,则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辉”。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泪眼问花花不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们的句子。在这里有一个句子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柳丝”为什么会出现在秋天?就是写“玉骢难系”的这一句。这还是要涉及到景物的相对稳定的情感意义,因为“柳丝”一般是代表“留别”的意思  

 

第三、特定情态的描写。  

    这篇课文毕竟是戏剧中的一折,不能仅仅写景,它势必要写到一定的情节,有情节就有人物活动,为了表情的需要,王实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大家找出五处以上的描写崔的特定情态的句子。概括就是:金钏之松、玉肌之减、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斜签筵席、愁眉频蹙、推整罗衣等。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同学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就是一尊尊的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种情态。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这篇课文中的崔的情态无不画尽其内心的愁与恨来。王实甫是如此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充分说明此文达到了文学表现上的极致。  

 

第四、典故的运用。  

    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反叛,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于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第五、古典诗词的化用。  

    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还是认为应该学习借鉴的技巧。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幕遮》;  

“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   

 

第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设问等修辞手法。

例如: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2、“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3、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4、“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又如: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三、活动体验

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将古代诗歌改写成现代诗,是鉴赏古诗词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感悟,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当然,改写也是有一定的原则,是有高下优劣之分的。

【一煞】的改写:

青山,你为什么阻隔我送行的目光/疏林,你怎么这般的无情/淡淡的云气,遮住了情郎的背影/唉!夕阳下的古道如此寂静/恍惚间,耳边响起了马嘶/莫非是它也不忍分离/唉,情郎,你是否知道我心中的痛苦/我对你的爱恋使我不忍离去/只求你千万别把我忘记

这首改写作品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该如何修改?

改作太过直白,丧失了原作含蓄优雅之美,也不符合人物性格。修改时应考虑去掉过多的直抒胸臆的感叹,多用意象来暗示感发,传达原作的情绪。建议从第三句开始改为:“四周升起的暮霭,遮住了你远行的背影/夕阳下的古道,吹刮着让人心痛的寂静/莫非是马儿也不忍分离?才发出阵阵的嘶鸣/恍惚间,我听到你归来时马蹄的声音”,而结尾改为:“为你送行,在这秋风中,在这十里长亭”。

改写既不是翻译原曲,也不是完全抛开原文的创作。正确的做法是:保留原来曲子的意境,尽可能借鉴原来的表现手法,发挥现代诗歌的特长,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

 

展示【滚绣球】与【收尾】的改作并进行示范评价及总结

例如:【滚绣球】修长的柳丝挽不住远行的脚步/萧瑟的树林止不了迫近的日暮。/!马儿怎会了解离别的苦楚?/夕阳又怎能体会相思的孤独?/幸福的清泉为你在瞬间干枯……/从今以后,伤心向谁来倾诉!

【滚绣球】的改写,考虑到原作与今天生活的差异。对原作进行了语境转换,不求形似求神似,比较好地表达出原作的情调意趣。

【收尾】山影寂寞/包围/重叠的泪水/夕阳萧瑟/埋葬/冰冷的花蕊/还在等谁/车载来思念的气味/空气里布满了心事/装不下/也无法入睡

【收尾】的改写准确把握了原作的意境,借用原作中车儿“载不动许多愁”这一精妙手法,发挥现代诗歌意向切分组合山的自由灵活,在仿佛设问中,抒发出浓浓的离愁别恨。

 

 

四、布置作业  

1、  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要有文采。字数不限。

2、  背诵  

 

板书设计:  

 

 

赴亭惜别——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               长亭饯别——缠绵依恋、无可奈何           

王实甫                  长亭分别——关心、担心  依依难舍         

   

 

 

 

教后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