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 总 课时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 )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之美。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复习重点和难点】诗歌语言的鉴赏
【复习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㈠考纲阐释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能力层级为E级。一切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为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冠冕的诗歌更是如此。因此,鉴赏古代诗歌语言是必考题。
诗歌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鉴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调整、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其中的妙处。
㈡古诗的语言特点: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别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平淡而有思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
如梅圣俞《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于浑朴中见苕秀,语言质朴、平淡。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4.明快
其特别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例如他的《忆江南》。
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
6.简洁
其特别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把问话----“师往何处?”、“采药于何处?”等全都省略,用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完成了全诗,全诗仅有二十字,相当简练。
7.精练
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戈北,狐塞接云中”句,一“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语言相当精练。
8.生动 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
9.隽永 语意深长,耐人咀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工丽 “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11.自然 指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自然中显出生机,很有意味。
二、真题体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1.(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试题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
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
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三、考点探究·复习指津
怎样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语言
1.注意调整句序、词序
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这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麻烦。在阅读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作些句法分析,进行调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比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枣花”,分析句子可以看出,其中“枣花”应是主语,“落”是谓语,“衣襟”是落的宾语,“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所以这个句子中词语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襟”。
再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符合逻辑的结构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变换后,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
想一想,还有没有类似的诗句,请写出来(不少于两句)
提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注意上下句的联系
在古诗词中,有的语句需要对上下两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比如辛弃疾《西江月》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旧时茅店”是“忽见”的景物,而“忽见”的时间是“路转溪头”之时,“社林边”又是“茅店”所处的位置。这样上下两句联系起来分析就好理解了:“在路转溪头时,忽见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请再写出几个类似的句子:
提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抓关键词语
有些诗歌语句,其中一两个词语起着关键作用,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清楚,对句子的理解就很容易了。比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这样一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中“怎生”就是关键词语,“怎生”是诗词中的习惯用语,即“怎样”、“如何”的意思。“怎生得黑”意谓“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再如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上句中的“坐”是理解个诗句的关键词。联系上下语境,“坐”应解释为“因为”,如果把它理解为动词,上下句子的逻辑关系就很难弄清楚了。
同时,诗歌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对诗歌语言和形象的鉴赏主要在语言层面之中。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⑴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如:
下列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答:
讲析:“怨”,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答:
讲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过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答:
讲析:“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④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答:
讲析:“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的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⑵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如:
下列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答:
讲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答: &nbs
讲析:“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③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答:
讲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是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⑶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即: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③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
●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④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再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⑤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
4.注意用典
古诗词中使用辞格非常普遍,如果不注意辞格分析,阅读古诗词时常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把“晴”雨的“晴”用来暗指感情的“情”,实际是“道是无情还有情”。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如果不知道用了互文辞格,只是望文生义,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所以理解古诗词语句一定要注意辞格上的分析。
请再举几个运用双关、互文的诗词名句:
答:
互文: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主人下马客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
双关: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九霄九。
5.注意比较
注意比较对于阅读理解古诗词句是极有好处的。如李白《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句中的“青山”和“北郭”,“青山”大于“北郭”,它怎么会横在“北郭”上呢?这样一比较,便会产生疑问,逼我们去解疑。实际上作者出于平仄的需要把语序颠倒了,应是“北郭横于青山上”。又如杜牧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在阅读时注意将“二月花”和“霜叶”进行比较,可以感受秋霜下的枫叶之红。这里的红不是一叶一片之红(二月花),而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红。这样一比较,就能感受到作者所写的这片枫林的生机。
四、拓展延伸:
1.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
①“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答:
②“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答:
③“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答:
④“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⑤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答:
⑤“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答:
⑥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⑦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答:
⑦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五、课堂检测反馈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参考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六、小结反思
七、布置作业
见练习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