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 总 课时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二)
教学目的: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语言的鉴赏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㈠考纲阐释
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设题点是非常宽的。
(1)从语法角度出题。如倒装句。倒装句浅层次的表达效果是适应格律的需要使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深层次的则有浓厚的修辞意味。如2006年湖南高考试卷就摘取薛宝钗《咏白海棠》颔联的两个倒装句,并给以解说:“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再如,特殊句式的运用。古代诗歌诗句极讲究凝练,有时一句由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连接。如柳永《雨霖霖》的名句“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由三个名词短语构成,由读者自己去再创造,去想象和组合,从而创造出与词意相合的那种生动、凄美的意境。还有互文句等,兹不赘述。
(2)从修辞角度出题。
①炼字。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2006年高考上海卷、广东卷、福建卷考查所选诗篇中的炼字分别是动词“倦”、“带”、“敌”,辽宁卷考查所选诗篇中的炼字是形容词“铿然”,江苏卷考查所选诗篇中的炼字则是虚词“又”。可见,“炼字”是密集的设题点、赋分点,不可不倍加关注。
②修辞手法的运用。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谐音、对比、借代、贬词褒用等。考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与上面所说的“炼字”一样,也是密集的设题点、赋分点。2006年高考天津卷、江西卷、湖南卷、安徽卷就分别考查了对比、比喻、贬词褒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从品评诗歌语言风格上出题。语言风格是个复杂的问题,欣赏层次较高。一般而言,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且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对于这么多不同的风格,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都了解和掌握,一般只需对含蓄与质直、豪放与柔婉(婉约)、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等几种常见又比较容易把握的语言风格能体悟就行了。从实际的考情来看,也正是这样。如2006年浙江卷、辽宁卷、湖南卷或直接或间接考查了“柔美”、“含蓄”、“豪放”等语言风格,并且都从设问技巧上降低了难度。
(二)考场体验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2.(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 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 ___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考点方阵(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修正答案)
1.语言运用手法的鉴赏
⑴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答:
分析:这是一首咏叹风物的词中小令,词以精彩的对话来描写女主人爱花惜花的心情。
参考答案: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代指叶子,“红”代指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炼字的鉴赏
⑴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小诗意境幽美,语言平实,不事雕琢,不求华丽,给人以清新之感。请对其中的“散”字作一简要赏析。
答:
分析: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诗的画面清奇,意境幽美,使人感到神韵悠然,余味无穷。一点如萤的灯光,先是静静地倒映在水上,微风起处,顿时灯影散开,波光粼粼,好像满天星斗在水面跳跃
本题参考答案:这个“散”字准确传神地体现了景物瞬间的变化:本是静态的反照在水中的一点如萤火的孤孤的灯光,在微风的作用之下,由静入动,“散”向满河;并且由这一“散”而引发了诗人对于“星星”的联想(也是比喻),充满了诗情画意。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本题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3.词语丰富内涵的鉴赏
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
分析:这是一首借事(听筝乐)以抒情的诗,诗有几大特点:一是借写景(“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以渲染弹筝的氛围;二是通过听众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岭色千重万重雨”)来表达筝乐的感染力;三是借诗人的主观情感表露“泪痕深”侧面烘托筝乐产生的效果。
本题参考答案:(1)交代了环境,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为全诗定下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结果。
三、小结提示
鉴赏诗歌语言,应当包括鉴赏诗人的语言风格和用词、用语的技巧等。但是鉴赏诗人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诗的质朴,李白诗的豪放,杜甫诗的沉郁,苏轼诗的旷达等等)难度较大,历年高考命题中,极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重在考查用词、用语的技巧,即着重考查词或句在整首诗中的闪光之点。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当然还有“炼意”),它们都能精练传神地显现诗的意境,揭示诗的深刻内涵。
四、检测反馈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
(2)“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答:
参考答案 (1)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2)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春日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①心,万方多难②此登临。
锦江③春色来天地,玉垒④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⑤。
可怜后主⑥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⑦。
注:①客:杜甫自称,当时杜甫客居四川。②万方多难:指国家内忧外患,层出不穷。③锦江:在成都南。④玉垒:山名。唐代蜀中通往吐蕃的要道。⑤北极,北极星,喻唐王朝。西山盗寇,指吐蕃军。当时吐蕃军数度侵犯唐王朝,并曾入侵长安,攻陷四川北部州县。⑥后主:指昏庸无能、终致亡国的蜀汉后主刘禅。⑦梁甫吟:古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好为《梁甫吟》。这里代指《登楼》一诗。
杜诗工于炼字。《登楼》首句的“伤”字和末句的“聊”字特见工力,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首句“伤”字是“感伤”的意思,为全诗点染了一种悲怆的气氛,末句的“聊”字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前后呼应,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博大而情感深沉。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字的艺术效果。
答:
这是2007年广东卷的一道试题。回答阅读这首诗的两个鉴赏题,把准“问点”可排除很多困扰,简化答题。第一问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问点”是用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这个问点没有要求回答“什么”情感,就不必从这方面作答,只须把“哪些”答出来就行了,否则,吃力不讨好,甚至会因答非所问而失分。
参考答案:(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五、小结反思
六、布置作业
见练习大本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