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三维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
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法:学生学讲,练习、提高,教师指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㈠考纲阐释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首先说“评价”。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这“评价”大多只要求判断写了什么,关涉对内容作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判断,真正意义的评价的考题不多,少数考题即使涉及到这一层次,也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从任何一面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所以,这个大考点的难度并不大。但这又是必考题。为应考,我们要复习记忆和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如风景诗、咏物诗、田园诗、送别涛、思乡(羁旅)诗、怀古诗、伤春诗(叹年华易逝)、悲秋诗、边塞诗、政治抒情诗(如屈原《离骚》)、讽刺诗、爱情诗等。熟记并理解这些常见题材,是很管用的。在整体把握诗歌之后,就能不花时间或花极短时间立即判定这首诗的题材,有关诗歌内容的问题就能回答个八九不离十,不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诗人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激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样,这里的“评价”一般也只要求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出判断,难度不会很大。对难度大的问题,出题人要设考题也会巧妙地在题面上用适当的方式消解其难度,使具有古代诗歌“初步”鉴赏能力的考生人人能动手答题。
评价思想内容主要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片言只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㈡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每类学生自己举例 )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官》。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李商隐《贾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考场体验(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答: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小组讨论]
[交流展示]
这是一首抒怀的元曲(小令),第(1)题考查考生辨析形象的能力,第(2)题考查考生对小令的意境、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把握能力。鉴赏形象和分析思想感情,两个小题两个角度,但解答时都需对小令的意境有一个整体认知: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是渔父的居处,正是诗人心目中别人无法追寻的极澄至净的“红尘”之外的世外桃源,也是他的精神之所寄。
第(1)题鉴赏的范围界定在前四句,而且指明是“自然图景”中的意象及其特征,不难找到答案。
第(2)题答题前要注意题面中“结合全曲”这个举足轻重的限制语。“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是曲子最末一句,单凭这个“中性”的句子并不能品味出它蕴含了什么思想感情。命题人教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什么呢?看这“鹦鹉洲边”的住地有着怎样的风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抒情主人公(侬)对这风光、这独特处是喜爱还是厌恶。结合上面我们对小曲的整体认知,不难答出这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学生修正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土)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三、考点训练
1.品评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州桥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归。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小组讨论][学生板书答案]
[交流展示]
解析:此题侧重对古诗文思想内容的考查分析。诗人在诗作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是诗人长期生活情感积淀的结果,所以要把握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要了解诗的外部环境,即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阅历等等,然后再深入到诗的内部环境,从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入手,进而分析整个诗的意境,从而上升到诗的思想内容。
[学生修正答案]
参考答案:整首诗写了汴桥南北的人民“年年等驾回”的深情,这里的“年年”既写出了百姓对南宋政府北收失地的殷殷期盼,也写出了对南宋朝政府如此日复一日辜负人民期待的愤慨。最后一句“真有”更是传神的写出了父老们盼宋军的迫切心情。
2、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学生修正答案]
答:(1)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2)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3、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唐)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本诗的归趣却并不在山水,而是别有寄意,这寄意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小组讨论] [交流展示]
[学生修正答案]
答:此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给人以美感;后两句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第三句的“秋风思”应指乡情归思,它唤起人们对故乡一切熟悉事物的深切怀念,而引发这种情思的就是“隔水青山似故乡”,从眼前景诱发了自己的乡情归思,这就是寄意所在。
4、下面一首近代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 酒 秋瑾①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②。
注:①秋瑾,清末民主主义女革命家。②化碧涛:用“苌化化碧”的典故。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他的血被蜀人藏起来,三年后变成了美玉。碧,青绿色的美玉。血常用来形容烈士的血。
(1)秋瑾人称“鉴湖女侠”,这首诗中哪些词语表现出她的豪侠之气?
(2)“一腔热血勤珍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试作简要评析。
[交流展示]
[学生修正答案]
答: (1)千金买刀 貂裘换酒 愿洒热血
答:(2诗人目睹许多爱国志士,因为缺乏警惕而惨遭满清政府杀害,所以她告诫自己:愿为革命付出一腔热血,但必须对生命多加珍惜,要牺牲得有价值。表现了她对豪迈激情的推崇,对敌人的凶残的理智思考,为实现革命目标而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长相思》自居易)
[答案] (1)闺中怀人之愁。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辛弃疾)
[答案] (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答案]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答案]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南乡子》王安石)
[答案](5)昔盛今衰之愁。
(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
[答案](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盂浩然)
[答案](7)羁旅之客愁。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答案](8)亡国之愁。
(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腕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答案](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杜甫)
[答案](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五、检测反馈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③前。
注:①辋川,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裴迪,作者好友。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狂人,这里喻裴迪。③五柳,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王维以“五柳先生”自况。
诗的结句,诗人为什么要以陶潜自况?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尾联与颔联相接,诗人以陶潜自况,以楚狂接舆(裴迪)为友。因为他们心迹相通、志趣相投。以此作结充分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水、远离功名利禄的淡泊心志。同时也是借此抒发知音相聚、旷放不羁的逸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① 岳 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③。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小重山,词牌名。②寒蛩:深秋的蟋蟀。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故乡的松竹老了,我的回乡路程却受到阻碍。此句明写山高路远,难以归还故园,暗在谴责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的行径。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岳飞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词《满江红》气壮山河,世代为人传诵。他的这首《小重山》风格迥异,主题也不相同。
B.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千里梦”表现了词人忧虑国事的爱国情怀。
C.“绕阶行”三句借景物以烘托词人内心的孤寂,在平静的叙述之中,让读者感受到岳飞此时内心澎湃、壮志难酬的忧愤。
D.词的下片侧重抒情。抒写收复失地的抗金事业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2)结尾三句用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1)A (两首词风格不同但主题一致。“白首为功名”的“功名”指的就是抗金收复失地的事业。《小重山》曲折婉转地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读之令人感慨万端。它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岳飞隐忧国事的爱国主义情怀。) (2)结尾三句典出《吕氏春秋》俞伯牙碎琴。“知音少”深沉地道出英雄忧国忧时之情和欲报效国家而阻力重重之恨。
六、小结反思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注意:
1、古典诗歌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感情的,因而分析感情不能离开形象(意象)和意境空谈;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2、对诗歌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
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 ①不能拔高 ②不能曲解。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可模式化,不能随便套用一些现成的词语,使评价不中肯,似是而非。
这类题目的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1、问题: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问题: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相同的归并),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
当然还有其他的问法。
七、布置作业
见练习大本
第二、三课时
练习课(见练习大本)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