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解题一般步骤
第一讲 审诗题
相关基知解读
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包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三、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四、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 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 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第二讲 审作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2.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 (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 “不为天下先”.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等。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儒释道互补。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
二、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三、具体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 李白也会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豪放之祖”苏轼也会写出婉约动人的作品,“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写出豪迈慷慨的作品。比如苏轼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他去世多年的爱妻,写得可谓凄楚动人、催人泪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第三讲 味意象、明意境
“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一、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见《步步高》 )
二、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
1.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
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 雄奇优美 雄浑苍劲 雄浑壮观/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恬静 安谧 幽静 / 和平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 幽深 奇险 /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暗淡 幽暗 昏暗 / 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冷落 孤寂(孤独寂寞) 落寞(冷落寂寞) / 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
第四讲:知题材,定主旨
1、相送惜别
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2、咏(托)物言志
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3、边塞征战
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4、怀古咏史
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泊春淮》也是。
5、即事感怀(抒怀)
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羁旅行役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7、山水田园
如《过故人庄》、《山居秋暝》、《归园田居》等。
8、写景抒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与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都是。
9、家国之思
李煜《虞美人》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忧国忧民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白居易的《卖炭翁》。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五讲:读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是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
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
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风格有关。如李白诗自然,王维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例如:(2005全国卷Ⅱ)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分析。(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诗作的典型风格。)
第六讲:探手法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指:
●常见表达方式
其中常用的是抒情与描写。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描写则分为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等。
●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烘托渲染、用典、叠词、想像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等。
●篇章技法: 总领、照应、铺垫、抑扬、伏笔、卒章显志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2006福建)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故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