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学生主体性的理论思考

2011年12月05日 09:11 admin 点击:[]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学生主体性的理论思考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手段。顺应时代要求,先进教学手段的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是可想而知。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与实际教学存在的还不太和谐的因素,更应该坚持扬长避短,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流程过于哗众取宠,浮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程序化简单化,也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推动语文学科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变化。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具体应用上应该考虑怎样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上发挥作用,激发他们的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育实际上也失去了它的真正作用和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 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产生隔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汲取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主体性推陈出新、获得诠释的过程,它要求学习主体——学生,完全敞开自己,并倾注进全力的生命意识,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交融和同构。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或使用死板,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完全失去了师生双边活动的及时性、交互性特点,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无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甚至在学生还没有思考之前,就已经强行剥夺了能动主体性的权利,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从而整个教学过程也由此变得单调机械、枯燥无味,学生根本得不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不能促使个体情感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我们认为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理论的研究应用, 主体性教育理论、互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有普遍的意义,特别对多媒体技术制作和应用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主体性教育理论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