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下面我就《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部分古诗(7—9年级)简单地谈谈常用的艺术手法。
’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以“梨花”喻“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落红”、“沉舟”、“病树”等自喻(《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以“最高层”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登飞来峰》)等;《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过零丁洋》颔联用“风飘絮”来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坎坷的政治命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手法。“明月”和“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望岳》中“造化钟神秀”,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甲光向日金鳞开”隐喻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景。
2.引用典故。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如《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的典故.既与战争地名吻合。也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表现对许多已经去世的旧友的怀念:“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的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了“窦宪北击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其它如李白的《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都引用了典故。
3.以小衬大。《次北固山下》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清王夫之说其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看,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的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的小景。通过小景与大景的互相映衬.诗人描写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4。以小见大。《赤壁》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由一个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以“二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的命运。可谓是“以小见大”。
5.曲笔。《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指责歌女,实则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座中的欣赏者——那些达官贵人。.
6.虚实相生。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诗画同理。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像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这样壮丽的诗境来自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