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想象 思辨 批判 —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

2008年10月19日 22:14 admin 点击:[]
 想象 思辨 批判 —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的呈现方式就是“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则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如果没有出色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那么“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无从获得。
  丰富的想象激活个性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拉奥孔》)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比较强,但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而想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性化阅读的优劣。
  出色的想象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妙就妙在一个“绿”字上,然而如何唤起学生对“绿”的全部意义的认识呢?只能依靠想象。论视觉则仿佛看见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一派明媚春光,一片勃勃生机;论听觉则仿佛听到春风化雨淅淅沥沥,草儿拔节、莺儿飞鸣;论嗅觉则春草的甜香、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论触觉则春晖和煦,春风拂面,绿茸茸的草地触手可摸。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笔者曾经尝试让学生听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然后写《春天奏鸣曲──听音乐作文》。学生在反复解读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悠扬抒情的旋律演绎出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飞翔的小鸟、潺潺的流水,还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以及快乐的游人。想象叩开了学生灵感的心窗。
  出色的想象要求学生学会借助不同的艺术手法。如解读《游子吟》,可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把诗歌的内容还原为生活的本来面目。请看下面一位学生写的精彩语段: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布满皱纹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优秀的教师总是非常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让学生围绕“苏艾说藤叶”“琼珊数藤叶”“贝尔曼画藤叶”进行想象作文,以“为你支招”的形式与学生探讨想象的方法与技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课上得非常成功。
  理性的思辨形成个性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有人认为思辨能力只是数理思维的事情,其实不然,个性化阅读也离不开思辨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标志。
  阅读中的思辨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种种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价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换言之,有人说文本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学生就要学会辨别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些“哈姆雷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并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主要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理解、鉴别评价和选择判断。如读《红楼梦》就是在与曹雪芹进行沟通和对话,读《论语》就是在与孔子进行沟通和对话……而富有辨别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正是在这种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激发出来的。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