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2011年09月06日 10:04 语文 点击:[]

  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徐州二中  史蕊

翻开《新教师日记》的扉页,那行亲手写下的小字清晰仍在:“十年寒窗苦,报得百花开”,这句话就是我走上教育之路后为之奋斗的目标。从前总是认为教师是神圣的,等到自己真正走上了教育之路,才知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符合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教师的神圣在于他的平凡,也正因为其平凡才成就了他的神圣。

在一本书中曾经有人写过这样一段话:“历史好不容易把万人之上的领袖们从神坛上请了下来,并由父母官降了两个辈分,成了人民的儿子,而现在我们却非要把平凡的教师请上神坛,只是要求教师多奉献,少索取,这是有失公允的,在高处不胜寒的神坛上,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心理疾病似乎像矿工群体中的肺病一样成为了职业病,这也许是中国的特产。………教师是人不是神,同样需要社会对其自身价值的关注,同样存在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

是啊,“一个教师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成为学生的父母就真的能够幸福了吗?古代的“父”实际上已经把教师又置回了神圣的讲坛,使教师高不可攀,更有甚者使很多老师要矜持的保有严肃模范的师道尊严,于是在学生的眼中,老师成了一尊“泥菩萨”整日只有一脸的不苟言笑、严肃认真,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成了受人仰视的“圣人”,无形之中已经形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使学生对老师存有恐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日新月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也要有所改变,如何使原有的师生关系更具有人文关怀,使其更能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趋显现,那就是:“  一日为师,终身为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时间中积累经验,完善师生关系,使其朝着和谐完善的方向逐步发展起来。

“一日为师,终身为友”需要用爱心去呵护园丁亲手种下的每一棵花草,也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去海纳百川,还需要一颗同样坦荡无私平等的心,更需要真诚的理解与关怀:敞开心中一扇窗,拥抱的是整个春天。

爱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所谓“信其师、传其道”。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尊敬老师,才会乐于接受老师所传播的知识,首要的是教师本身要充满爱心:爱是这个世间最美丽的语言。

爱学生,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语去赞美他们,也无需卑谦的出卖师道尊严,而是要从点滴做起,感化学生。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一旦被触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乡村教师每次擦黑板总是对学生说:“转过身去,你们的肺子弱”,然而就是这么朴实的一句话让他的学生记住了三十年。

我试着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多想想。角色换过来后发现这些孩子需要的正是一种关怀,还有就是哪怕一点点的激励。我把自己的想法一点点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尝试着带给学生“心底”的触动。

其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最稀松平常的小事情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事情。比如每次收作业或者是收当堂考试的试卷,我们很少把收卷子当作是学生的劳动,很少说过感谢的语言,其实这样的小细节是不能忽视的。每次收完作业或者是试卷,最后一排的同学把一组收上来的试卷交到我的手中,我都会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开始的时候只是有意识的让自己这么做,后来养成了一种习惯,最后在学生的周记里发现了这么一段文字:“史老师简单的一句谢谢让我觉得很感动,她不是只说了一次,而是每次都会说。”

孩子们水晶般的心照亮着我微不足道的一句“谢谢”,拉近了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爱”可以化解世间最坚硬的壁垒。

记得有人写下这么一句话:“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仿佛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博大的胸怀。”

不仅要爱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爱。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为自己想的多,为父母想的少,从来没有人对自己的父母说过“爱”。

语文课上给学生们读了《青年文摘》上的一篇名为《丑娘》的文章,情节曲折而感人,这时又适逢学习史铁生的那篇《我与地坛》中关于母亲的文字,在两篇文章的亲情攻势下,班上的同学竟有了从未有的低头沉默,有的女生甚至伏在桌子上啜泣了起来。第二天,一个孩子悄悄的对我说:“史老师,昨天我给妈妈倒了一盆洗脚水,当时她特别的意外。”

在带给别人爱的同时,教会别人去领悟爱的真谛,同样的施爱与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连着两周的周记中,我发现两个班孩子的本子上都充满着浓浓的亲情。

爱是一道彩虹,既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把这道最美的虹倒映在我的心底。

用宽容照亮每一个角落

先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讲起,“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暇,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的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已经不复存在。”

故事中的珍珠其实就是天真烂漫的学生,那么他们身上不管大小总会遇到黑点——也就是错误。教室里如果坐的都是白碧无暇的好孩子,那老师也不称为老师,干脆就成了欣赏者、观光者。对于学生的教诲是必须的,但是教诲不等于侮辱,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谓“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正是要求教师用宽容大度去帮助学生认识并且改正缺点和错误。其实孩子们都渴望被理解与被接受,老师与家长一味采取高压政策,学生恐怕也只能好比“惊弓之鸟”,哪个还敢再飞出来唧唧喳喳去创造这个绚烂多彩的世界呢?信任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交流,用宽容照亮每一个角落。

在我代理班主任的期间,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班上的纪律班长记录出勤情况时得罪了两个同学,这两个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把纪律班长的自行车气门心拔了,而这一幕又刚好被路过的纪律班长抓了个正着,纪律班长心眼比较小,揪住两个人送到了办公室,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发现事情的错误并不全在那两个孩子的身上,纪律班长在记录的时候就已经有失原则,两个人心中不服,才想到了去报复。我分别找到三个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谈到了原则,谈到了宽容,也谈到了真正的友谊。孩子们渐渐接受了我的话,情绪都缓和了下来。

其实学生经常是大错小错不断,作为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更应该细心观察,平等的交流,真诚的倾听胜过长篇大论。

但是宽容绝对不是放纵,而是一种理解、一种关怀。

诗中说到:

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快乐是用来分享的,痛苦是可以分担的,想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花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要真诚的去“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因为语文课的特殊条件,利用语文周记,我就有了足够的机会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开始的只言片语到后来的真情告白,看着学生在日记中写到:“史老师,你帮帮我吧。”“史老师,这些话我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史老师,告诉你我心里的秘密是因为可以把你当作知心朋友。”类似的话语着实令我感动,学生的信任让我觉得更应该用足够的真诚去回报。

于是周记也成为了我的留言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我一一帮他们解答。

去年的圣诞节前,我在收上来的周记上,为每一位同学送上了我的祝福,学生拿到周记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一句简单不过的问候可以融化冬季里最坚硬冰冷的冰川。

班上的一个女同学非常喜欢弹钢琴,但是天赋并不是很好,想要把钢琴作为专业,发展前途并不是很大。在学业与专业的取舍上这个女孩一时间拿捏不定,而自己又比较内向少言,于是当她把她的痛苦告诉给我时候,我在周记本上写下了我的建议。不久,她主动过来找到了我,并且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解开了心结。有的时候一句话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我。

用汗水去浇灌花草可以使它们更加茂盛,用真心去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你便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细数走上三尺讲坛的三百多个日夜,那一百二十多张笑脸从心底慢慢浮起。有人说第一次带的学生都好像是自己的初恋,用情总是很深,希望总是很满,放在记忆永远最醒目的位置上。走进了学生,才真正发现了他们是如此的可爱,聪明,单纯,偶尔的调皮任性也仿佛还有着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

我想我的师道尊严,更需要用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来维护,而不单单依靠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教条。善待每一位学生,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良师益友,哪怕只是做一盏久伫在十字路口的指向灯,我也要让自己的光辉照的更亮一些,更广一些。

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去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