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课改信息 >> 正文
课改信息

正确认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2011年12月05日 09:12 admin 点击:[]

正确认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在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上出了不少好课;但是,不能否认有些所谓开放性的课堂未能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目的性,缺少有效的调控手段,或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些文章,因而与新课改的要求貌合神离。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理清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与其他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目的性的关系

    语文课堂的开放应是一种有目的的开放。语文课堂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课不管怎么上,我们总得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这一节课应该让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有哪些收获。让课堂变得开放一些,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淡化教学目标,而是要改变以往僵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下,以更好的学习方式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果说开放的语文课堂是风筝,那么教学目标应成为拴在我们手中的那根线;线断了,风筝也就只能随风而去了。
  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忽视了“目标”这根线的作用,一味追求所谓的开放,结果使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却让学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收获,使教学目标沦为摆设。当花哨的多媒体、矫情的歌舞、强词夺理的诡辩充斥语文
课堂的时候,语文课多少会给我们一种变味的感觉。回顾这样的课堂,除了几个噱头、几片掌声、几阵哄闹,又剩下些什么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并不是老师们没有目标意识,而是我们教师潜意识里存在着功利之心:希望通过一些表面的开放,取悦于好热闹的学生,取悦于来听课的同行,以博取一点积极的评价,沾上一点“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名分。从本质上讲,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是一种教育投机主义。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只有坚持服务于教学目标这个前提,才能保证语文课还是语文课,而不是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诡辩课,乃至杂烩课,才能保证语文课堂的开放是真正的开放。
    二、正确认识语文课堂的并、放性与有序性的关系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多向、多角度、多手段、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发散型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的有序性要求并不悖离,因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决不是意味着“放鸭子”、一盘散沙,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能驾驭课堂,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课堂既开放又有序。教师驾驭不了课堂,导致课堂失控,这样的开放式课堂是屡见不鲜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放。
  我认为,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教学主题的相对稳定性。②教学进程的相对合理性。③教学评
价标准的相对客观性。
    无论怎样开放,一堂课的主题应保持相对稳定。开放式语文课堂要求打破课堂教学内容的封闭性,让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的内容溶人到课堂之中,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拓展他们的视野,放飞他们的思维,但是,这丝毫也不能成为让语文课成为“无主题变奏”的理由。
    曾听一位教师讲授《(离骚)(节选)》,教学中这位教师摆出了相当开放的姿态。课堂上教师不仅向学生介绍了“屈原99、66离骚”“楚辞”这些文化常识及《离骚》的写作背景等内容,又向学生介绍了后人在屈原研究方面的情况,并向学生大谈特谈有人认为屈原有同性恋倾向的相关研究,还列举了种种证据,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占用了很长的教学时间。其间教师还亲自模仿屈原行吟泽畔的神态,作了既不人情也不入味的吟诵。整堂课的气氛可想而知:教者眉飞色舞,学生哄笑不断,连听课的同行也被“逗”出几分笑意。可是,这样的课堂能称为“开放式课堂”吗?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体会《离骚》的艺术特色,根本没有感受到屈原的伟大人格魅力;相反,这堂课破坏了学生的审美趣味,糟蹋了中华文化中这一优秀的传统教育素材。这样的跑题课是万万要不得的。  语文课堂无论怎样开放,教学进程也应保持相对合理性。在开放式的课堂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往往具有跳跃性,不可预知性。这常常会打乱教师预设的教学进程和节奏,导致教学活动偏离目标,教学环节之间失去关联,这一步没落实就又跳到下一步。这时,教师不能被学生的“意识洪流”挟持,迷失自我,丧失教学主导权,而要运用教学机智,积极承担起引导者应有的责任,保证教学进程的相对合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