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矛盾分析
——基于江苏省实验区的调查研究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万伟
江苏省自2005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至今已经三年时间,为了了解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情况,江苏省教育厅自2008年4月起,从我省苏南、苏北、苏中分别抽取了苏州、徐州、泰州三市进行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视导。此次被视导的高中共计6所,其中四星级高中3所,三星级高中3所,视导组专家累计听课132节,访谈学生123名,访谈教师125位。发放学生问卷600份,教师问卷300份,问卷回收率100%。通过此次视导,我们对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经过三年新课程改革的洗礼,整个高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课程改革引领了高中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从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具体层面的转变,给整个高中阶段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及教育系统的相关人员经过三年的新课程实验,对于很多具体的实践问题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现将我们在本次新课程改革教学视导中所了解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认为有效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所应有的对策与建议等,与各级教育行政决策部门领导、专家以及一线上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们商讨。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积极变化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积极应对课程改革,新课程给高中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级教育部门都充分认识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在促进普通高中发展中的意义,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比如,苏州市从市、区教育局到基层学校都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和课改专家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其在新课程实验中的引领作用。泰州市市政府在2006年、2007年分别下发了《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考核奖励办法》和《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意见》,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深入实施新课程创造了条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下发了一批文件,出台了各种政策,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推进机制,在新课程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苏州市建立了全市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重新申报和确认机制,吴江市下发了《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苏州高新区下发了《区教育目标责任书》、《高新区基础教学奖励条例》等;徐州市充分发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的作用,引领全市的实验工作,充分发挥教研人员、教研网络在改革中的作用,全市教研工作形成了“四定四有四统一”的特色,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要求、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有检查,统一进度、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联系、统一监测。泰州市组织了全市范围内的普通高中可持续发展论坛,举办了全市高中校长专题研讨班、在市直学校举办了4期教师大学堂,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基层学校也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教师认为学校在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到来给整个高中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们也在其中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关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容,74%的教师表示比较熟悉,26%的教师表示知道一点,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信息,94%的教师表示主要来源于学校或县、市组织的专门学习。由此可见,各地培训教师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培训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新课程改革在由上至下的推进过程中措施得力,效果显著,进展顺利。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为当前的高中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上升到课程的层面:通过新科目的建立、原有课程的重组、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重组、学生个性化课程的设计等来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学校的发展空间更大,同时责任也更重。新课程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改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后,学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结果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却相当集中,有4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大变化是“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探究能力地发展,学习兴趣的增强,个性的全面发展”,32%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逐渐增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7%的教师认为“新课程使得师生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师生之间的关系变的平等、和谐、融洽”。
通过与教师的个别访谈和课堂听课我们也发现,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课程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必须改革,不改革我们的教育发展将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为此,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和及时的。教师们一致肯定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认为新课改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教师们在思想、理念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已基本达成。
3.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见效明显
视导组专家累计听课132节,基本上覆盖了高一到高三的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从听课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教师们普遍关注到以往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开始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问卷调查中,有86%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运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6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能自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34%的教师认为自己正在尝试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要求,仍在摸索阶段;3%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等没有什么变化。
4.校本教研的兴起是新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最有生命力的一项制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了若干项新的教学和管理制度,然而教师们普遍认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给他们带来的帮助最大,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带动了教师们专业成长的发展,带动了学校浓厚教学研究氛围的发展,甚至也带动了区域教育科研的热情,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气氛比较浓,87%的教师认为学校学科组活动(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等)的开展情况属于每周正常开展,效果较好。72%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非常重视,而且行动具体,各项计划能得到落实。有51%的学生反映本学期其他教师到班上听课的次数在5次以上,可见校本教研制度、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制度已经在高中学校牢牢扎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与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新课改以来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区域教研等教科研形式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帮助最大,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最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层面反映的问题:师生沟通不够、课外活动太少、自主学习时间太少。
虽然新课程改革以来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但显然还不够深入,在学生问卷中,有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学校和学校的老师你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吗?” 结果排在首位的是有17%的学生提出希望教师能够更加关心学生,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看来学生非常渴望教师对自己的理解,也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沟通还是远远不够的。
排在第二位的是有1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增加一些课外活动、文体活动、体育活动,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与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学校主课占用音体美课程时间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也经常被占用,包括拥有15个学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放在寒暑假让学生自己完成,还有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安排上课表,学生的学习生活缺乏调剂,非常枯燥。
排在第三位的是有6%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放一点假,少补一些课,多留一些自主的时间给他们。现在每个月只休息一天的学校非常普遍,学生不堪重负,教师也不堪重负。在视导中我们发现有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到班级,晚上10点半才能离开班级,教师几乎是吃在学校、住在学校,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生活。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提到了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要求教师加强责任心,在各方面做好示范和表率。因材施教,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等。
2.教师层面反映的问题:经费不足、评价体系尚需完善、教师培训还需加强
在教师问卷中,同样有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关于新课程,你对学校(或县、市)教育部门有什么意见、建议?”
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11%的教师提出要加大在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艺术课程、教育科研等加大投入关注。政府投入不足,行政保障乏力。毋庸讳言,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的成功推进都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关注并提供相关的保障措施,尤其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财政上提供的相关的保障。高中课改实验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需要比以往丰富得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硬件设施,才能满足学生选修的需要。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引发了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全面转型,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与主管部门的全力投入,需要基础教育部门进行相关的经费与人员的投入。而当前的现实是一些该配套的措施和政策没有及时地出台。许多“不可知”的因素与“不可预期”的问题都对改革的推进发生潜在的影响。
徐州市普通高中学生数在全省中最多,但市、县两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如被视导的铜山县棠张中学,教室都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教师上课全靠手写,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由于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也非常少,经费的不足大大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泰州市(区)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均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教师培训经费也不到位,学校的实验条件、图书馆藏书等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
经费投入不足成了束缚当地新课程实验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呼吁各级政府加大相关的财政投入,各级教育部门也要积极主动地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排在第二位的是9%的教师认为当前普通高中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开放、灵活、成熟,需要进一步改进。
排在第三位的是8%的教师提出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多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多让教师有机会出去走走,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一些交流。还有部分教师提到了新课程改革要加大力度、持续深入,注重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结果的反馈等。
3.非高考科目的教学与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综合素质评价等仍是新课程改革中的软肋
学分制、选课指导、综合素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困难重重。在课程管理方面,借鉴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普遍经验,强调实施选课制度和学分制管理,新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高中选修课的设立也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适合其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资源。“选课制”是“学分制”和“走班制”的基础,“学分制”和“走班制”是“选课制”的必然要求,没有“学分制”和“走班制”, “选课制”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校长和教师们普遍地感到“学分制”、“走班制”与“选修制”实施的管理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
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面临困难和挑战。校本课程的发展和开发引起了各个层面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的实践也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校本课程的发展立足于地区性或校本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诸因素的有限性,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处于“应为”却“难为”的境地。
成长记录袋的实施大多流于形式。新课改强调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发展能力,成长记录袋则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形式,成为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新亮点。但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和教师对成长记录袋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一是成长记录袋“装什么”。许多学校对成长记录袋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偏差,将其理解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价记录,学生各门课程学习状况或学习过程评价表、奖励记录、期末综合素质报告单成为成长纪录袋的主要内容,而本应是成长记录袋主要成分的学生作品收集,却被使用者忽视了。二是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如何评价”。将成长记录袋应用于泛学科领域,缺乏明确的使用目的,使成长记录袋演变成为一个无所不装的大口袋,难以清晰地反映学生一段时期内在某一领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而且,缺乏对成长记录袋中所收集的学生作品、活动记录、评价记录等丰富而有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没有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改进建议。这不仅影响了成长记录袋潜在优势与功能的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教师对应用成长记录袋的兴趣与信心。
很多学校仍然把提高升学率放在工作的首位,高考科目占用非高考科目课时的现象仍然很多,音乐、美术课的课时有的没有能够开足,选修模块也没有开齐。通用技术课程普遍比较薄弱,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学校占用该课程课时时间进行其他科目的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学校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自己进行课题研究,教师根本不进行指导,泰州市兴化高中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研究主题栏中填写有80%的空白,说明学校没有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枯燥无味,40%的学生认为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文体、科技、校外活动不够丰富。建议各市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开设情况的督查力度,对一些薄弱课程采取专门的扶持措施,特别是对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要督促基层学校尽量多开设丰富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待细化。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制定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计划,却没有转化为实质行动;有的学校开发了若干门校本教材,却只是用来“装点门面”,根本没有纳入到学生的课表之中。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对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校教学特色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四星级学校,教师队伍素质较高,学校完全有能力进行开发,但学校对此不予重视,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应付高考上。另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仍然有待进一步细化,很多学校在“突出表现”一栏中没有记录详实的内容,学生六个学期填写的内容完全相同,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也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这也说明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没能很好地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堂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存在这样几对矛盾:
理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教师们在理念上对新课改的认同感非常高,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以学生为本,但在教学行为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的行为普遍存在。
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时间成本与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是需要充足的课堂教学时间作为保证的,也需要学生在课前花时间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效率才会高。但事实上,高中教师普遍感觉教学任务繁重,每个科目的知识容量大,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根本不敢让学生放开来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而且,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每学期要学习好几科,每天光完成每科的作业就要耗费2—3小时的时间,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对每一科进行充分的预习与准备。这些现实的客观原因都限制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
高考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但是高考很难全面测试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多时候仍然侧重于知识点的考察。为此,很多教师们仍然把高考目标作为自己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正因为以上几对矛盾,相比较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迈的步子小了很多。虽然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有了一些改变,但仍有34%的教师认为正在尝试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要求,仍在摸索阶段。为此,课堂教学中一味拔高教学难度、一讲到底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很少,很多课堂教学与几十年前的传统课堂教学并无二致。在试题讲评课上,教师选题不够精当,对试题的归类分析少,也缺乏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试题讲评的效率不太高。
三、几个深层的矛盾分析
1.课改还不是当前高中教育的中心
尽管大家对新课程的积极性很高,也非常投入,但事实上,新课程改革还不是高中教育的中心任务。“高考“仍是高中阶段的中心任务,上至教育局、教研室,下至学校,整个上半年的主要精力都是围绕高考而展开工作的,课程改革有时只是除了高考以外的闲暇时期的奢侈消遣。当前的评价体制仍然过分单一,除了高考,还没有哪一个评价指标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所以,不仅是学校,包括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都以高考为中心工作。
2.就业压力转化为升学压力,升学压力进一步转化为高考压力
社会现状没有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所谓制度,就是人们选择的约束和环境,为什么选择高考制度,因为环境使然,社会就业压力沉重,人才竞争激烈,学历仍然是人才竞争中的重要砝码。这种就业压力转化为了升学压力,而升学压力又转化为了高考压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管怎样理想,但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
3.个性化选择课程不具备成熟的配套的现实基础
新课程方案的意图十分鲜明,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课程,从而改变在高考指挥棒引领下的学习,个性得到比较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些理念和做法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己经得到较好地实施,但国外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走向不同,而且他们的职业教育比较发达,通过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仍然能够在社会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为此。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在我国,高考仍然是相当多数的中国青年改变自己命运、争取发展机会的主要道路。除了这条道路, 学生想要跻身于社会上层,其几率非常小,而且要花费百倍的艰辛。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够发达,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毕业之后,只能在社会上从事收入不是很高,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工作。
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和长远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但对学生的升学、就业并没有直接的、非常显性的用处。就中国经济的结构和现状而言,今后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高考仍将会是激烈的竞争,与这种竞争相关,学生在面临类似选修课程这样的选择时,必然做出十分现实的决定。为此此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是好的,理念也是先进的,符合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仍缺乏相应的配套的现实基础,学生、家长、学校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不会真正重视普通高中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4.高中生与小学、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同,学习任务不同,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有其独特性
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应有其特殊性。高中教学内容知识容量大,课时紧张、学生负担重,学生主体、探究式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为成本和代价,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和自学,显然,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和经常采用探究式学习是不太现实的,笔者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应该是高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当然同时我们也应该尝试让学生进行适度探究。目前有一些高中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比如“讲学稿“的运用,在一些相对薄弱的高中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笔者认为,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它不可能是小学、初中课堂教学的简单演绎,而应该重点关注这样几个问题:如何调动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针对学生学习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如何做到试题的精讲精练以及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时间的统筹规划与安排等等。
四、几点建议
1.打破唯一的评价机制
江苏省于2008年3月成立了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心正在尝试在中考、高考之外建立一套更为全面、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突破“以高考论英雄”的评价现状。对于高中教育质量的全面评价,我们认为不仅要评价学生的高考成绩,还要评价学校的投入与产出,考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发展、身体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全面评价。虽然,中心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打破当前评价学校和高中教育唯一的评价机制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2.建立强有力的教学管理、保障制度,重点扶持薄弱环节的发展,做好督促、引领的工作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仍需要建立大量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弱势群体”,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通用技术课程、综合素质评价、音体美课程”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极强行政监管,加大“督导”力度,学校不愿意关注,行政要采取措施“逼”学校关注,同时也要加强在这些薄弱方面的研究、指导和经费投入。
3.继续加强培训、研究与交流
课程改革过去了3年时间,原有的对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已经远远不够了,特别是经过了2008年的高考,学校和教师对于新课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可能也遇到了更多的、更为深刻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前期的改革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梳理,全面总结得与失,对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的专题培训,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地区与地区的交流,为教师提供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此外,还要进行一些补充研究,比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演变与高中规模及课程演变的关系, 以及与我国的对比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规模与质量与高中发展的关系, 以及与我国的对比我国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及其在高中阶段的表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规模、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我国高中教师的基本状况, 他们的基本受教育水准, 以及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等等。
这些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对于合理可行的改革举措是不可缺少的。高中课程改革, 不仅对于基础教育本身意义深远, 而且“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无论成败, 其社会反响均不能低估, 正因如此, 充分展开讨论、听取不同声音, 实属必要。
4.在变化中求进步,在改革中求特色
高中教育从数量走向质量,从外延走线内涵式发展,校长的观念、学校的办学思想不能停止不前,仍集中在关注升学率上,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内涵的学校,没有发展前途的学校,目光短浅的学校,在现实环境不利于课程改革发展的情况下,学校要有引领社会发展的勇气,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平衡点、突破点,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特别是加大对薄弱部分的关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