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设计如果以学科为本位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就会造成以下的弊端: 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培养能力,重视扎实基础而忽视创新精神,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重视思维求同而忽视个性发展,重视学业养成而忽视人格培养。
新课程的选修课设计有针对性地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着眼于人的发展,体现了以下设计理念。
(一) 拓展文化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知识信息化的时代环境中,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人才素养的较量。狭窄、封闭的文化视野不可能造就出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一个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能学会观察与比较、反思与创新、尊重与合作,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为打开学生的视野提供平台。
是否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各种文化现象,是一个人文化上是否成熟的标志。对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不分良莠地全盘接纳,和盲目排斥一样,都是文化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文化心态,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他们日后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要通过对有关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文化心态,形成健全的文化人格,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能够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审视、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多元文化。在这一点上,语文选修课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 丰富人文底蕴
当今世界,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带来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享受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匣。有科学家认为,“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心理生活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能量,它超过了地球上其他的一切能量”(容恩)。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概念和命题成为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就每一个个体来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因此,“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席勒)。
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观照下,人才素质中理所当然地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当代社会中,一个人文修养缺损的人,是一个不完全的人。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先生的这段论述道出了人文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相互交融的关系,对于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教学很有启发。
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在选修课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语文选修课学习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智慧和情感。
就语文学科具体的学习行为来说,选修课不应该是架空的道德说教和空洞的作品分析,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训练和抽象概念的灌输,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该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来感染学生,以情感的方式、审美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以各个时代的优秀人物为楷模来激励学生,以经典作品为范本来引导学生模仿、积累、创新。离开了学生主动的情感活动,语文学习将是枯燥乏味的。语文选修课教学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自我感悟、自主创新上下功夫,才能达到丰富文化积累、提升人文底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