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带给高中语文老师的反思
武穴市梅川高中语文组 解雄志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最缺乏的大概是“文”。听不少老师上课,还在不断重复着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老师抄教师用书,学生抄老师,然后就是记忆——记笔记,背书,记文学常识,记字词——在许多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要算这些强迫性“记忆”了。老师的教学语言也是干巴巴的,“这点很重要”、“大家要好好记住”、“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之类。还有更糟糕的,整堂课问了数十次“是不是啊”、“好不好呢”之类的“问题”。缺少了灵动、智慧、审美、诗意和令人怦然心动的语言的语文课,还能算是语文课吗?
其实“老师”是今天对从事“老师”这种职业的人的最普通也最亲切的称谓,书本上常把它与“教师”对等,这是习惯使然,但习惯的东西常常是经不住拷问的。
考察我们的老师,大体可分两类,一曰教师,一曰导师。教师者,教授知识之师也,即韩愈所谓之“授业解惑”一类;导师者,情形较为复杂,简化之,或可谓思想启蒙之师,即今人所谓之精神引路人是也。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更是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方法上,教师重在“教”,于是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而习惯把学生变成一个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之能教授知识,前提是教师获得知识在学生之前,于是颇有知识贩卖者的嫌疑。导师重在“导”,获得知识的多寡则靠学生学习的主动程度。或者,更确切地说,导师重在启蒙学生的智慧,至于让学生获取知识,已经处于导师心目中较次要的地位。导师之能启蒙学生,前提是要导师自己先站在一定的知识高度,哲学高度,人生高度,发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知识”。从困难程度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导师比之于教师,难度何止百倍!
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也者,知识也;“渔”也者,方法也。似已涉及“导”之内涵。其实,非也。“鱼”或“渔”,皆“授之”也,非“导之”也。其主演都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再联系今天的语文教育,学生被一“授”字压得困苦不堪,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一个心神愉快的过程,而演变成了一个令学生恐怖的“事件”。这就让人们奇怪至极了,回顾一下历史,愚民统治使读书求学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广大劳苦百姓只能望洋而兴叹;今天,经过无数代人的抗争,几乎每一个人都拥有这种权利了,学生们怎么反而厌倦乃至痛恨学习语文了呢?这一切不得不给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疑问。
于是想到:谁来教高中语文?换个说法就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具有一点“文人气质”。文人气质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我描述不出来,但别人总是能够感觉得到的。有文人气质的人,似乎总会有些清高,有些雅致,有些恬淡,善良,真诚,质朴,智慧,举手投足之间,或儒雅,或豪迈,或憨厚,或机警,总会有些别样的神韵。他们确实是一些普通人,但他们的身上总有些让人感觉到不普通的东西。他们置身于现实之中,灵魂却在向着理想的彼岸攀登。
其次,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有思想、个性和才情。有思想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不会毫无尊严地充当教师用书解说员,才不会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浊流中迷失自我;有个性才能欣赏有个性的学生,才能在重视高考的同时超越高考,而不会成为以关心学生高考成绩的名誉把学生疯狂扔进题海的残酷“监工”;有才情才能欣赏那些名篇美文,才能带领学生走进那些柳暗花明的美妙世界,才能培养起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
第三,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这一点很重要,从某种程度来说,“文人气质”其实就是大量优秀的书籍熏陶浸泡出来的;思想、个性、才情很大程度上也来自阅读。所以,热爱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根本。很难想像一个中文系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时代没读过几本书来当语文教师后多年来也基本不读书而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
第四,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能写出一手至少不算难看的字。对语文教师而言,把字写好应该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不再赘言。
第五,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在表达上,所谓师强弟子高,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如果语文教师口头表达能力弱,课肯定上不精彩上不入味;如果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弱,肯定无法引导学生写好文章。至于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往往会被他人忽视。其实这点很重要。说白了,什么是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反思、找出问题、发现优点、然后寻找最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过程。研究天然地包括了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也天然地与创造精神水乳交融。人们之所以不重视教学研究,不是教学研究的错,而是那些根本不是研究的伪研究祸害的。
我想,让这样的人来教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肯定会呈现出一番别样的风景。语文教学到底该怎么进行,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完成解决的,但在新形势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理应为以下几点不懈努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认真落实新课改的精神。
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阻碍素质教育认真落实的一个障碍,它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精神的实施和推行。我们不难发现和体会到,全国各地都正在掀起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大讨论,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思路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大胆创新,认真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不被思想改革的潮流抛在后头。
二、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40分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老师掌握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技巧,不但可以站在讲台上,而且可以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师生在学识、情感方面的交流。
三、抛弃急功近利的应试目标,树立更为高远的语文学习志向。
语文学习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滞后不前,很大程度与应试教育的目标要求有关。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高考,这种思想不但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欲望,也使语文教学长久地停留在应试的表层面,而未得到真正的发展,在应试面前,分数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有关真正文化、思想、精神的内涵被我们忽视。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文本,回归语文的本来面貌,离急功近利的思想远一些,把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完美的人格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必依法而行,必探索前行。
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育起着传承文化的作用。新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突出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快速读写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对学生的创造力形成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创造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老师应主动的转变观念,不断地钻研教法、学法,努力适应时代变化。
另外,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担负起教育树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