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松阳一中 丁荣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施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实际情况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审视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处于困惑中,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这是我们从教者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一、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使我们的语文课深得人心呢?
首先,我们要有目标意识。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确立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关键;要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目标。这些目标不是要等量齐观,也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恰当处理。
其次,我们要有文本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人文素养等等,这些崭新的理念在贯彻中被误解,被曲解,于是语文课堂上“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数见不鲜,有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有上成美育课的,也有上成活动课,热闹的背后是浮躁,创新的背后是虚无。培养文本意识应抓住阅读,强调以读为本。众所周知,“感悟”是从“感”开始的,无感之“悟”犹如空中楼阁。当然,以读为本并非一读到底,一读了之。既要注意“读”的多种方式,如齐读、诵读、默读、美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等,更要注意读的目的: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精读有利于品位语言,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探寻、理解蕴藏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方面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情愫,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这对学生的道德心灵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我们要有人文意识。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学生的精神,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我们就应该利用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人文渗透、诱导与教育。让学生在自然美的景观里陶冶性情,在思维美的体验中发展智力,在人物美的世界中丰富精神,在道德美的光芒里健全人格。培养人文意识要注意合理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和合理的时间。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概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是对学生要有民主平等意识。有了民主平等意识,师生间才会有零距离的对话,才会有自由的言语空间。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上课中可以把一些多音字、难字故意抛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找答案,同时在介绍作家时故意说一些他们写的名著,带动学生去看书,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尤为如此。我在教学《图片两组》,在讲到如何给图片命名时,脑子立刻就想到何不利用本土文化进行教学呢,于是我就发动学生去参观我们县的摄影基地,看看那些摄影师们是怎么给图片命名的,有没有比他们更好的标题,并向他们征集佳名,想不到学生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同时我还顺便罗列了2006年高考的几幅画面,让学生命名,平时同学视之如虎的题目做起来居然得心应手。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当尽量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可能性的生活。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是指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景。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教师根据师生对话的具体情况把难以预设或没有预设到的课堂活动细节在学生不知不觉的情境中作出巧妙变动而形成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随着师生心灵的和谐碰撞与精神的自由交往中形成的。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对话的根本保证。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师学会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要达到这些“需要”,教师就要多读书,多探索,用书香去感染自己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情感与精神;用探索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能用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兴趣的火花,更应该是那个击石成火的人,能够制造适当的契机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就学生的人生。学语文需要的是慢功夫,几乎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必须假以时日,必须靠一天天的积累,这就必须要依赖兴趣的力量。激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就等于将自律的魔棒交给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形趣。形趣就是变换教学方法,用有趣而新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课堂设计新颖独到,对教材的独到处理,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交换策略,尽量不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反复使用同一策略。如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可以采用老师批、学生自批、学生互批、小组批等方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我采用这些方法后,学生居然主动向我讨写作文,激起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2、理趣。一篇好的文章真正让人余香满口的应是作者独到而深刻的思想,所谓“理趣”,就是给人启发,耐人寻味的东西。学生总是希望通过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而有所收获,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契机满足这个需要,方能保证兴趣的浓郁。
3、情趣。课堂教学中的情趣,应该是指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被感染,从而兴趣被激发。课堂上,教师应以热情进取幽默乐观的面貌出现,用积极健康的感情感染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整天阴沉着脸愁眉不展的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与学生倾情交流,从而增强共鸣感。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仍然没有越过重结果轻过程的障碍。“知识与能力、思维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而要真正去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还要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上。“知识与能力”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的,“思维的品质”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浸染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要给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关注生本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动态的预设、弹性的预设、有留白的预设,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到处充满精彩。在预设时,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所有经验投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2、巧设课堂提问。高明的教师提问往往是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或者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现在普遍存在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教者为了体现启发式的原则,达到一种双边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有的问题比较深,或范围比较大,学生答不出来,于是教者更多的时候在提那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如“对不对” “是不是” “好不好”等问题,更有甚者还迎合、附和学生,使语文课成了学生“最轻松、最快乐”的课,成了校园里的“聊天室”。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更是思维训练课,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设问便成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之中,老师的提问常常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问得太多,易获“满堂问”之名,追得太紧更有“严刑逼供”之罪,不问便陷入永不超生的填鸭式。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不能沿着自己心中的答案去设计问题,而应是转换一下角色,想想自己拿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怎么回答,根据自己答问过程中的“障碍”来调整问法,几番调整后再把问题拿给学生。我们应该在意教学中每一个设问的细节,在意每一个设问的用词,在意学生每一次答问的表现,做到精心设问,让学生由“默哀”走向思考,走向表达。问题应问在意外处,让学生在惊疑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应问在关键处;应问在延伸处,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课堂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
3、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思维是精神思想的火把,而精神思想要靠思维去点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用思维去垂钓思想精神。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眼光盯在学生的智慧生命上,而忽略学生的情感生命,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渗透在文本中的情感精神来浸润学生,使学生能真诚地去热爱人类,拥抱自然,善待他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
4、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课堂教学生成越精彩灵动,就越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就越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有用知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需要教师的深厚学养,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洞悉观察,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审视判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多积累,多反思,多总结,要求我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五、恰当使用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带来的许多变化,使它得到许多教师的“宠爱”,特别是成为上公开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在使用多媒体时,若没有摆正多媒体的位置时,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若课堂以多媒体为主,课堂就会缺少灵动的思想。多媒体教学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图片与声音文件来创设氛围,刺激感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我们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资料,不能过于“花哨”,否则很多学生的眼光容易被画面吸引,这样就无异于“买椟还珠”了。多媒体要根据课型及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让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使学生有所得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底线,只有精心设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它在新课程理念的陪伴下走向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