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数学教研 >> 课改信息 >> 正文
课改信息

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另一种解释

2008年10月13日 16:02 admin 点击:[]
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另一种解释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汪明帅

摘 要:学生的兴趣,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问题在于,有人认为兴趣就是娱乐,不承认兴趣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或者把兴趣看得太过肤浅,甚至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只要是学生所要求的,就是正当的。因此,有必要对兴趣作一考察,正确认识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兴趣

 

如今,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了。虽然是一个“舶来品”,而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和专著到处可见;关于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与操作要求也都有专门的论述。尽管学者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出的观点也是大相径庭。但至少有一点是广为认可的,那就是“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就是因为立足于学校的、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最初被提出的背景之一也就是为了表示对国家课程开发过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的不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之一便是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所设计的任何课程都必须能够满足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2]

 

一、校本课程开发:依据学生的兴趣

 

课程要关照学生的兴趣,这是20世纪教育发展史上课程变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方向。20世纪开始,人们就对传统教育展开系统的反思,觉得必须另辟蹊径。杜威‘实验学校’的手工劳动,则给寻找新的路径的人们提供了灵感。传统教育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而“实验学校”则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把“教”的活动变成学生“学”的活动。现代教育改革的起点就是从这个上面突破的。校本课程开发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的潮流。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是“以校为本”,其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学习者个人的兴趣不是衡量课程内容有效的唯一标准,但它是必不可少的衡量标准。”[3]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校本课程的顺利推行和持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引领学生积极投入校本课程的学习和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如果学习者对学习的主题有兴趣,其学习会得到增强。

 

正如有学者所说:“以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为轴线。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是一切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终极追求,包括学校对国家和地方确定课程的调适和改变,包括学校新设课程,均需要从学生的教育需求出发。”[5]

 

二、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不同解释

 

问题在于,“兴趣”是什么?“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意味着什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怎样运用“兴趣”?人们一直都没有一致的答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有人以为兴趣就是娱乐,因而不承认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很多教师认为,“我们教育儿童,要他注意所学的课程,还是不错,定要课程足以引起兴趣,那却不然。”[9]他们强调,人生一世,许多事实都毫无兴趣,人不能以其没有兴趣,就不面对。如果只对有兴趣的事,才去注意,那么人生遇着困难一点的事,必定失败和痛苦。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意在养成面对困难的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于娱乐的事情,虽然会发生兴趣,而且加以注意,但是兴趣并非娱乐,而含有更深的意义。我们从事于工作,从事于个人爱好的活动,或从事于创造发表的活动时,往往具有更热烈的强制的兴趣,而并非只是为了享乐。“兴趣是有目的的,与暂时的快乐不同。我们从事于一件有兴趣的活动时,往往殚精竭虑,克服种种困难,忍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种种痛苦,以求得实现预期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享乐。”[10]要维持兴趣,不单是供给儿童娱乐。须知真正的兴趣,并不和严谨的工作背道而驰,也不和努力相互抵触。

 

其次,也有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儿童兴趣为纲”。他们只在引动学生有趣、开心上着想,而没有想法利用学生心底里的本能的兴趣,甚至认为只要是学生所要求的,都是正当的。有人曾经撰文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对那些水平要求较低、难度较小、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则一哄而上,这就必然导致校本课程的设置的价值取向异化。就是这种心态的最好体现。的确,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不就学生固有的经验上出发,何从教学?不使学生心理状态准备要学,如何可教?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理智思维还不成熟,判断一件事情具有“瞬时”的色彩,更多的是基于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所做的暂时的选择。因此,学生的教育需求并不等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需要经过教育学的过滤和转化,才能成为课程开发目标确定的依据。

 

正如孙邦正所说,“教师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把教室作业变成游艺会,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11]要是误解了兴趣的意思,在教学上单单利用外界的刺激,引起儿童目前暂时的快乐,而不伴以儿童自发的活动及目的的观念,那是没有价值的。就是杜威所谓的糖衣包药的意思。

 

三、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另一种解释

 

所谓“兴趣”, 有学者作了这样的界定:“兴趣是物我同化的境界,见物而有所感触谓之‘兴’,心向往之且景行行之谓之‘趣’。换一句话说,我们对于外界的事物,有所感奋,发生目的,而以全力以赴之的倾向,叫做兴趣。”[6]换言之,所谓兴趣,就是在我们从事一种活动时,那种‘一心向着目的’或‘专心致志’的情绪状态。”[7]《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对兴趣是这样归纳的:“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8]

 

从上述关于兴趣的界定,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两个关键词:“衷心喜悦”与“全力以赴”。首先,一件事情能够引起某人注意,本能的产生好感;其次,应该对这件事情有专心致志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个关键词更能凸显兴趣的内涵和本质。因此,如果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育的目标几乎就实现了一大半了。

 

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想法设法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的目标。这种抉择无疑是十分明智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使原来没有兴趣的,现在也变成有兴趣了;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习的兴趣发生之后,就可以促进他们主动从事学习。由此可见,选择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安生立命的保证。

 

因此,正确认识学生的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位置,至少要厘清下面两点认识:

 

1.引导与兴趣并不矛盾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为了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如果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一开始就与教育终极目的背道而驰,很难想象校本课程开发最终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当然,尊重儿童的兴趣,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儿童兴趣为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要的引导,仍然是必需的。这是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能够让学生对于所有应当学习的内容都有自发的兴趣。克伯屈认为,可以把兴趣分为为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两种。[12]直接的兴趣,是指我们对于一事感觉兴趣,而不必问其所以然。例如母亲对于婴儿健康的关心,女孩欢喜玩洋娃娃,都是直接的兴趣。至于间接的兴趣,乃是对于一事本无兴趣,只因它和另一有兴趣的事务有关系,于是发生了兴趣。例如儿童对于绘画的构图、先天、色彩等知识,原来不感兴趣,但是由于他们欢喜绘画,到后来对于绘画的学术也发生兴趣了。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而言,除了直接的兴趣,还有很多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可以产生无数的间接的兴趣。所以,引导学生从直接的兴趣迁移到间接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把这种认识贯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

 

2.努力与兴趣相辅相成

 

其实,兴趣在教学上的功用,并不单是刺激,还有引导、启发的意义。真正的兴趣,不在表面,而在内心;不仅一时,而且久远。不深加研究的人,就以为努力和兴趣各走极端。

 

何谓努力?《教育大辞书》认为:努力为现实一种目的或实行一种意志之作用。……努力之产生地为愿欲,譬如某种事物,能引起取得之冲动。认物而生情发意,为愿欲。愿欲之表现,即为努力。[13]根据《教育大辞书》本身对“愿欲”的解释,就可以发现,“愿欲”其实就是兴趣。《教育大辞书》认为“兴趣”的表现即为努力。可见,努力和兴趣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有了兴趣,就会“全心投入”,“努力为之”;努力是兴趣地体现,努力而取得的积极结果进而会加深兴趣。无兴趣,只有努力,其努力未必真诚;无努力,只有兴趣,其兴趣失之持久。所以,真正的兴趣和努力并不相反,而实相成,彼此促进。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并不是那些容易的才是需要的,那些困难的,但是有价值的,更是必不可少的。

 

总而言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兴趣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了避免对兴趣产生的误解,教师要认清兴趣的本意,认清努力与引导之于兴趣的真实含义,正确运用“兴趣”,开发出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51.

 

[2] 徐玉珍. 学校本位的课程设计:原则和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6).

 

[3] 周军. 试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J]. 教育发展研究, 1999(12).

 

[4] 薛静尧. 要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国教育学刊, 2006(1).

 

[5] 李臣之. 校本课程开发:一种广义的认识[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8).

 

[6] 吴研因, 吴增芥编:新中华小学教学法[M]. 上海:新国民图书社, 1934.52.

 

[7] 孙邦正. 普通教学法[M]. 上海:正中书局, 1982.63.

 

[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K].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468-469.

 

[9] 王克仁. 教学上注意和兴趣的研究[J]. 中华教育界, 第十卷第四期.

 

[10] [12] 孙邦正. 普通教学法[M]. 台湾:正中书局, 1982.63.64.

 

[11] Reeves, C.E. 中学教学法[M]. 孙邦正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4(26).

 

[13] 唐钺, 朱经农, 高觉敷. 教育大辞书[K].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474).

2007-09-03  人教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