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三级课程管理的大背景下,落后学校要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落后学校要进行思想意识的转换与更新,在对学校自身条件进行客观分析与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在保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顺利实施且有余力的前提下,开设与学校实际条件相适宜的校本课程。
关键字:落后学校 校本课程 开发措施
落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理念落后、教学设备缺乏,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农村、山区、牧区等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落后学校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典型体现。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落后学校亟待进行理念上的更新与学校课程的改革。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发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落后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扬长避短,使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自身的条件紧密结合,使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经济与社会文化相适应。从而,最终使落后学校获得持续性发展的活力,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形成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学校。
一、落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对自身条件改善的客观分析
尽管落后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种种困难,但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目前在三级课程管理大背景下,学校自身求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落后学校的教师由于受自身待遇问题以及学校不良状况的影响,许多人见易思迁,留下来的人也往往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缺乏课程意识、改革意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会使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整个学校课程的感情增加了,对学校有了归属感,
(二)对学生特点的针对性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很多落后学校长期以来针对升学而开设和实施课程,与先进学校使用同样的教材,保持相等的课程进度。这与穿别人的鞋子走自己的路无二。由于学校内部许多软硬条件都不具备,课程内容又偏深偏难,与实际生活脱离,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业成绩不理想,升学率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返回当地,这部分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一些与实际生存相关的知识,无一技之长,容易形成社会的边缘人。落后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能针对本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教授,并且能够与当地的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二、落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主体因素职责分析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落后学校,与外界建立的合作关系较少,虽然可以请求外界的帮助,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学校要获得长足发展,还要靠自力更生。因此,落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主体是学校的主人——校长与教师。
(一)校长的责任。
哲学中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落后学校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发展条件进行正确的评估,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对校本课程进行科学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是引导学校整体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课程的领导者与决策者。校长的工作作风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长要扮演好促进教师、家长和学校其他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角色。从学校的整体思想转换为切入点,建设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改革意识。良好的思想条件的形成是落后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条件。
(二)教师的职责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关键。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推行者,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进行,都由教师来完成。落后学校的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在校长的领导下,教师不但应该自己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应团结一致,积极合作,群策群力,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他们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从而在教学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互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措施
落后学校只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改善自身处境。落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过程和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两个方面。在落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都是立足于学校具体的办学特点和资源条件上的,这两方面所蕴涵的办学理念也都是统一的。
(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方案的主体部分,从整体上规定了不同学校的教育目标,这种目标是最基本的,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应达到的学习标准。国家课程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有决定性的作用。保证了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接受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要求落后学校做到以下两点:
1.保证国家课程的开齐开足
落后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具备开设一些课程的硬性条件,比如由于资金的限制,不能开设一些需要昂贵教学设备的课程,但是对于国家课程是一定要保证完成的。否则,将会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学校的教学差距。在一些落后地区、偏远地区的学校这一点是尤其要保证的。
2.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改造
在学校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具体化,详细化。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使学科课程教学目标适合本校实际。在教材的选用上,选择适合本学校的或与本学校的实际较为贴近的教材。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改编,选择与本学校学生现有基础水平适宜的教学内容和配套习题。具体落实到教学层面,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调整课程的进度。
(二)落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保证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设一些校本课程。在农村学校可以开设农村种植和养殖的职业课程;在山区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环境建设的课程;在沿海地区可以安排海洋养殖类的课程;民族地区,完全可以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工艺产品作为校本课程;牧区学校,兽医,牲畜放养知识就可以成为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教师不必自行编写教材,完全可以是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或长期从事生产的农民、牧民亲自教授知识与技能,或者可以采用在地方上长期从事实际生产,有经验的技术员或劳动人士编写的读物为教材。课程要具有实践性,生活性。课程的实施时间可以根据季节、气候,随时调整,实施的地点可以是田地、牧场、海滩等等。这种回归自然的教育是城市学校所不能媲美的。
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校本课程的资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备、设施和环境。二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活动方式、情感态度等。落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贫乏。很多课程实施的硬性条件不具备。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条件性课程资源。其实,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和牧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具备课程资源意识,将素材性课程资源及时的加工转换。比如在山区学校,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现象经常发生,教师大可以在这方面大作文章,进行地理与环境教育。而一些农村地区,田野、果园本身就是很好的条件资源,完全可以变成实践的课堂。这正是一些城市学校所不能奢望的。
三、落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作为评价主体的。学校要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机制,真正调动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完整的开发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就开始实行评价,让评价贯穿整个课程实施的始终。从而使学校课程在评价中不断得到调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让一些外部人士参与评价。
(二)学校也要借助外力
提倡落后地区校本课程开发要自力更生,并不是闭门造车,拒绝外援。相反,学校要积极走出去。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向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说明学校的实际情况,反映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获得政策上的支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与一些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甚至是附近的村民与社区的居民取得联系,争取得到较大范围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著.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2] 刘英琦钱扬义刘建祥主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3] 刘旭东张宁娟马丽等编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