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如何彰显高效
姜朝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许多地区、学校都在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力图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一些地区和学校提出“高效课堂”、“有效课堂”、“品质课堂”、“智慧课堂”等课堂模式。对于这些模式,有人用八个字作了描述:一片繁荣,乱象丛生。这样概括或许有些偏颇,但也反映了某些实情。
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和教师的对话中学习、交流,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意义建构上来。目前,课程改革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有校长、教师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希望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同时,也能实现教学成绩的大幅度提升。这样的课改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笔者在中小学校进行调研时发现,对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校长和教师反映的最大困惑是:尽管形式上课堂的确较以前更有趣了,学生也敢于发言了,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却很困难,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也有教师反映,新兴的课堂模式难以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编写高效、实用的导学案也给一线教师带来许多困惑,在这些问题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问题。
课改了,成绩却没能提升,高效课堂似乎并不怎么“高效”,这让许多校长和教师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有校长就曾和笔者谈到,说现在这些课堂改革有些影响力的,都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学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中心城区的重点学校,很多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现象的确存在,那么,为什么许多城市学校不走“高效”的道路,反倒是边缘的乡村学校往往勇于扛起课改的旗帜。种种迹象表明,传统课堂的改革并不乐观,因为传统课堂的“题海战术”、“灌输教学”等方式似乎更适合于提升学生的成绩。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突破这样一种发展瓶颈,必须以课堂改革为抓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对于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为以下三点需要改进。
一是课程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偏差。针对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偏差,比如教师反映的导学案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课标、教材和题库。教师缺乏课堂驾驭能力,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小组建设有问题,没能很好发挥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带作用。教师没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的巩固工作。如果能够在一些细节上认真思考,课改未必不能使学业成绩提升。
二是树立多元价值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尽管很多学校的学业成绩没能实现提升,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变得更加活泼、敢于发言、有团队意识了,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价值从长远来看,甚至高于所谓的分数。同时,这样一种融合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课改,是培养孩子成为现代公民的有效手段。
三是人才选拔方式和机制应该同步改革。很多地区和学校不断探索课程改革,但是考试方式并没有太多改变,这也是所谓高效课堂不能“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课程及课堂改革的同时,改变人才选拔方式和机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样也是当务之急。(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