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关键措施摘要:本文阐述了落实"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三大关键措施和核心技术:(1)将"科学探究" 融入课堂教学;(2)大力改善物理学习训练;(3)切实贯彻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发展为本;科学探究;学习训练;教学目标
中学物理是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在课改中,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园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之一.总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是复杂、动态的活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如学生质疑能力或质疑意识比较薄弱,师生、生生互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教师设问的思维量还不够,部分教师还不太重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利用率、与学科整合的深度还不够等等.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关键是要发现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笔者从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关键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1 将"科学探究"融入课堂教学
物理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科学探究过程"是物理新课程理念之一.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抓手“ 进行 "科学探究" 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增加生生、师生间交流与讨论的时间与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科学探究"对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地开展"科学探究"是实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突破口.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科学探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选择合适的探究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使用工具和搜集证据,⑤处理数据和解释问题,⑥表达与交流等.一堂课仅40分钟,要完成整个探究过程是很难的.这就要求在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对探究的内容有所选择,对探究能力目标有所侧重,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1. 在"热量比热容"教学中,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大家提出假设后,师生进行交流讨论,对一些"假设"进行合并.师生共同"制定计划",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假设"进行实验探究,小组探究结束后,各小组将实验结果进行大组交流.这堂探究课中,学生所要探究的"点"只有一个,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②④⑤⑤.
案例2. 在"光的折射"教学中,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老师问:"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还相等吗?如果不相等,那么哪个角更大?请各小组做出猜测,并用实验验证."各小组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老师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各小组根据正确结论修正自己的假设.在这堂课中,大家都探究同一个"点",但由于假设不同,所选择的器材不同,探究过程也有所不同.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③④⑤⑥.
1.2 为学生的探究搭建"脚手架"
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但是多数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长时间探究感到比较困难,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适时地进行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重新组织学习材料,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将探究逐渐深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 脚手架"——进行适当的点拨,知识辅垫,提供相关资料等,让学生利用 "脚手架" 翻越" 障碍", 继续进行探究.
案例 1.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教学中,教师将"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将探究逐渐深入 .
教师先让学生自制通电螺线管,探究其磁性的有无.根据各小组螺线管所吸的大头针不同, 教师问:如何使通电螺线管所吸的大头针更多些?引导学生们进一步去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学生们发现用滑动变阻器增大电流可以增强其磁性;增加电池的节数也可以增加磁性;甲同学发现长导线绕出的螺线管磁性更强;乙同学发现用长度相同的导线绕制的螺线管,细的螺线管磁性更强等.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不是连人的长度, 而是绕制的匝数.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还发现:①吸在通电螺线管的同一端的大头针下端总是分开的,说明大头针下端的极性是相同的;②用通电螺线管吸大头针时总是两头吸得多,中间吸不起来.根据学生们的发现,教师适时引导,又引出新的探究问题:通电螺线管有无磁极?若有磁极,磁极由什么决定?学生们又开始更进一步的探究.....
案例 2.在一堂《凸透镜成像》探究课中,当学生根据实验及观察得到:① u 越大,v 越小; ②u越小,v越大;③u越大, 像越小;④u越小,像越亮.……教师并不感到高兴,反而显得有些失落.因为老师想让学生探究出"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时,物距是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的;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时,物距是大于2倍的焦距的." 教师提示到:"你能不能判断你所用的透镜的焦距呢? 和焦距有什么关系?"学生一脸的茫然,老师显得左右为难.最后还请学生看课本中的结论, 这次探究的障碍没能跨越.
另一位老师在《凸透镜成像》探究课中,先请实验小组用光屏找缩小的像,记录物距、像距、像的虚实和倒正等,将各组所得的实验数据都呈现在PPT上,并请学生将全班的数据分别标在事先画好的凸透镜及其主光轴的图(1)中,试着找出其中的规律.根据图及数据学生很快看出"物距在2倍的焦距以外,像距是1倍焦距和2倍的焦距之间,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紧接着再请各小组进行"用光屏找放大像"探究性实验,并记录物距、像距、像的虚实和倒正等,将各组所得数据呈 现在PPT上,再请学生将实验所得的数据标在事先画的凸透镜及其主光轴的图(2)中,学生由实验数据比较顺利地归纳出,成放大(倒立)像的规律.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当蜡烛由远处逐渐移近凸透镜的过程中,请观察蜡烛所成的像,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的探究…….这位教师事先在活动卡上画好的两幅凸透镜及其主光轴的图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 ";将探究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降低了探究的坡度.
"科学探究"包括实验探究、思辨探究等,目前中学物理课堂的多数是实验探究,尝试进行思辨探究的还不多.
2 大力改善物理学习训练
2.1 对物理学习训练的必要认识
物理学习训练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学习训练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形成能力、经历物理学习过程和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因此,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学习训练的内容、要求、方式、评价等方面着手,改善现有物理学习训练,这有利于课程教材改革,也有利于推动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教材改革又一个突破口.
物理学习训练一般是针对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的各种感知、尝试、操练、探究、体验等活动,如阅读、解题、实验以及各种动作技能和行为习惯的训练等.物理学习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改进教学". 就是要通过物理学习训练活动,帮助学习理解物理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健全人格,从而在各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学习训练反馈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特别强调的是改进物理学习训练,既要达到学习训练的目的,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物理课堂教学的时空是由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支配的,物理学习训练所提供的时空则几乎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支配的.训练是学生由知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用的发展天地,也是学生展示自己创造能力的舞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物理学习训练重要的作用,改进物理学习训练, 编制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内容.
物理学习训练的作用,具体有:(1)使学生加深理解物理知识,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和规律;(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4)及时反馈教学状况,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及时调整教学.
2.2 改进物理学习训练的主要任务
要使中学物理教育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多样,而且物理学习训练的内容、形式与要求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教师们要正确认识物理学习训练的作用,改进物理学习训练的编制,拓展物理学习训练的时空.因此,明确改进物理学习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改进物理学习训练的 主要任务有:
(1)改善基础性训练
基础性训练注重于学生获得学习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是整个物理学习训练的主干.改善基础性训练,旨在全面体现新的基础观,明确新的"基础"是指三个维度的基础,是有重点、有层次、有选择的基础.正确理解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调整"双基"训练的内容,要根据新课标安排新的"双基" 型训练的内容,充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训练项目,强 化训练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双基"的功效.
(2) 加强实践型训练和开放性训练
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再进行思维加工而获得的.编制物理习题训练时,要充分重视实验的作用.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年纪小,生活经验较少,实践经验不足,抽象思维尚不够强,因此,他们对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对由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组合一起形成的训练习题理解更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依靠一些简单易行,有启发性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或家庭小实验,通过直观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对问题(习题)的深入理解.但不能编制不具有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实验无法进行的训练题.
编制一定比例具有设计性要求的习题,这些习题要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而具有实践性.实践型训练要强调操作、考察、动手"做" 、口头"说" 等活动,实践型训练的主要形式有:观察与记录;实验与实习;设计与制作;探索与研究等等.编制这些实践型习题训练的原则是必须通过 "动手做"和亲身"体验"才能圆满解答.习题中可以只提出课题和要求,也可加以必要的提示, 由学生确定实验原理,拟定实验方案.必须让认真操作、主动经历实验过程的学生方能得到正确答案,改变在黑板上、在纸面上"做"实验的现象,让"做"实验回到实验室,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理论和实践达到辩证的统一.
当前,我们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 如图形计算器、计算机、网络等)的利用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的因素,开发一批有关实践活动的习题训练,注意开发必须通过多名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布置某些"长作业" 放在期中、期未完成,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散 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学生的协作精神,又增加习题训练的选择性,同时还可以使我们把现代技术手段从辅助教学的工具提升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我们还应该依据新课标,把从社会问题、实际问题中获取的现代新信息编制为训练习题, 使得我们的习题所提供的情景更加贴近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功能,增加物理习题训练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 切实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课改的特征是从三个维度实现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相对应,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 又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中得到落实的,确定适宜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
教师对课堂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功能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或者说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目前有些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确定尚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三维教学目标是公开课的花架子",平时的教学无需三维教学目标的,他们觉得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涉及"过程与方法"较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难以考察, 如果在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花较多的精力,感觉不值.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仅制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只关注教学内容有没有完成、知识点有没有得到落实,而对学生的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较少关注,就会造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下面就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存在明显缺憾的教学案例:
案例 1.在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有趣的物理现象》一堂课中, 教师正进行演示: 两只手分别拿着两张纸条,两纸条处于竖直平行状态,当教师用嘴使劲向中间吹气时,会看到两张纸条相互靠拢.教师做完后即解释现象.这时, 一位学生提出:"让我们做做吧'老师看了学生一眼,未置可否,仍按自己的思路继续讲解.课后问这位老师:当学生提出要"做一做" 时,你为 什么不理他? 老师答:"我自己做时间都来不及,让学生去做不是更要拖堂了吗?"这说明,这位老师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放在首位,而没有深层次去思考,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是知道这些现象的原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去探究其中奥秘的愿望.
案例 2.在一堂关于《光的折射》的教学中,老师只做了一个" 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偏折"的演示实验,其他有关"光的折射"的实验都是由老师在黑板上"完成"的,老师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后,再请学生齐读课本中光的折射规律内容,最后老师解释"水中的筷子会偏折 "规象,学生记录老师的解释.这节课就"很顺利"地结束了.当有人问这位老师,你觉得这节课 学生能弄清光的折射及光的折射规律吗?老师很有把握地说, 除了少数学生不懂外,其他学生应该没问题.由此可见,这位老师将" 知识点"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他觉得在这节课中, 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没有什么 遗憾的.
目前教师们擅长制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对制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感到比较困难.因为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所制定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基本是相同的,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这二维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原有基础、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息息相关.
下面以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地球太阳系》单元为例 ,谈谈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
如果教师平时的教学风格是民主、开放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可采用课前学生小组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制作太阳系模型,在课中进行大组交流研讨 .其相应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搜集有用信息,大组交流等形式,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和各行星的相对大小、及它们离日距离的数量级; 会根据所搜集的信息或数据制作太阳系简易模型,对"地球太阳系"有初步认识.②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查阅资料、搜集有用信息过程中,能注意搜集、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认识建立模型的必要性.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激发合作意识、认识宇宙的热情;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体验与他人共享资源的乐趣.
如果教师学科知识丰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可以采用教师将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中呈现,学生阅读课本和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提出质疑,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释疑.相应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师生答疑等过程,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和各行星的相对大小及它们离日距离的数量级;会选择有用的信息或数据绘制太阳系简易模型,对"地球太阳系"有初步认识.②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阅读资料、交流研讨中,感受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与途径,认识建立模型的必要性.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师生、生生间的质疑、答疑过程中,培养质疑精神,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陈述的立足点应该是通过特定的学习活动,学生发生的变化,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目标要具体,要有操作性,符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三维教学目标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要学会学习,能运用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根据最短木板的水平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的"木桶效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任一目标,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偏颇,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就会落空.
4 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变化与发展, 会出现影响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新的主要问题.笔者愿与同仁们一起研究,继续探求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的新措施.